注册
第五季净月微发现

坐上复古有轨电车来趟穿越之旅吧


来源:新文化报

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有轨电车如今已成为长春一道跨越时空的风景线,而昨天,承载着几代长春人记忆的两种有轨电车——“长春号”、200型又回来了。

车厢内装饰是完全按照老样子做的本组图片新文化记者王强实习生郭恒摄

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有轨电车如今已成为长春一道跨越时空的风景线,而昨天,承载着几代长春人记忆的两种有轨电车——“长春号”、200型又回来了。

绿色车厢、实木座椅、学大寨的宣传画……伴随着铛、铛、铛的声音,3辆复古有轨电车在55路、54路线路上穿行。“坐上它,好像穿越到了青春年少的时候!”退休电车司机张秋霞说。

老司机:“是当年老电车的样子!”

昨天上午,在工农大路有轨电车站台,许多花白头发的老人早早赶了过来,“复古车要上线了,当年我们就是开着‘长春号’、200型车,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再见到它。”退休17年的张秋霞说。

说起有轨电车,老司机们打开了话匣子。

2014年8月25日,全新升级的55路有轨电车上线运营,可是在老一辈长春人心目中,一直对“长春号”、200型很怀念,“‘长春号’可是咱长春人自己打造的电车,是长春公交史的一面旗帜,而200型堪称是公交史的鼻祖呀!”张秋霞说。

昨日9时40分许,老电车人的梦实现了:“长春号”身披大红花驶入站台,紧随其后驶来的,是200型。很多老电车人兴奋了,“快看,完全是当年老电车的样子,太亲切了!”已经退休的电车司机们来到电车前面,摸驾驶杆、坐上车又试了试,还集体在“长春号”前拍了合影。

新“长春号”的司机李德鹤则表示,能够驾驶“长春号”,他很兴奋。长春电车承载了无数长春人的记忆,他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服务,让长春复古电车与现代电车沿着铁轨继续增添长春的风景!

老乘客:“好像穿越回到了过去。”

“那些年,电车进站时,伴着铛、铛、铛的声音,远远看到绿车皮、长辫子,就要快跑几步,赶不上这趟车,要等很久才有下趟车。”听到消息,68多岁的长春市民李士荣看着复古电车,感慨地说。

昨天上午,李士荣坐上复古车的实木座椅、摸着实木打造的扶手、看着司机手摇式的控制器,连车里的宣传画都是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内容,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年轻时的记忆,一幕幕地浮现出来。“那个年代,宽宽的马路,铁轨两侧是高大的杨树,电车穿行在林荫道中,成了一道风景。”李士荣说,当时远远看到“长春号”,能坐上车就是件很幸运的事情。

当车走到春城大街时,李士荣看了看窗外,两侧的大杨树还在,唯一不同的是,当年铁轨两旁车辆稀少、房屋低矮,如今已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了。

“那一瞬间,我好像穿越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青春年少的岁月。”

李士荣说,这次穿越之旅让他非常感动,他还要找其他的伙伴一起,寻找往日的时光。

1941年4月

伪满时期,由“新京交通株式会社”增资,购置电车及钢轨,在长春修建了两条线路,同年11月1日正式通车营运。

1955年9月

1955年9月,长春市电车公司成立,1958年,长春电车人自行制造了老“长春号”。1960年,长春拥有6条运营线路和88辆有轨电车,有轨电车进入顶峰时期。

1996年5月

后来,有轨电车线路被相继拆除,到1996年5月仅剩54路一条有轨电车线路。

2015年

为了勾起人们对旧时光的回忆,长春于2015年从沈阳购置了三台复古电车。3辆复古电车经过2年时间反复试验,才达到了最适合于当前轨道的行车状态。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复古的电车,也会那么慢吗?

“长春号”是长春公交史上的一面标志性旗帜;而200型有轨电车堪称长春公交史上的鼻祖。不过有人担心,这么复古的电车,能满足现代交通需要吗?

电车厂家工作人员段丽娜说,仿古电车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完整保留了原有外观和内饰风格,再现了传统有轨电车的古典风貌。同时,通过对电机电器设备的整修和改造,完全达到现代安全和运营技术条件。只是新一代的“仿古电车”在车辆外形、涂装和内饰设计上均以过去的有轨电车为蓝本而已。

■1台新的“长春号”——

“长春号”曾是长春人自己纯手工打造的一台电车,由于配件缺少,已经无法修复,所以按照老“长春号”的电车外形和特点1比1打造了一台新“长春号”,车身内部结构除了座椅外,均为木质,意在唤醒老长春人的那份记忆,用于55路运营。

■2台新的“200型”——

2台新“200型”用于54路运营,身长均为16米,车内采用纯实木材料,包括车框和车内的座椅均为老木匠纯手工打造,车内采用古老的吊环扶手,驾驶室内采用了最为古老的站立式全铜摇式操纵杆,原汁原味地还原了伪满时期的200型电车。

新文化记者赵春刚

吉林新闻

[责任编辑:韩莹]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吉林今日推荐

长春新闻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