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五季净月微发现

“北大无业游民”与“佛系人生” 哪个更逃避?


来源:新文化报

互联网上的时髦词层出不穷,三天不上网,可能就不知道网民们在说什么了,比如这个“北大无业游民”和“佛系人生”不知道您都听说过没有。当然这俩词也不太一样,佛系人生是一个新涌现出来的网络时髦用语,而“北大无业游民”则来自一篇文章,描述了一种生存状态。

互联网上的时髦词层出不穷,三天不上网,可能就不知道网民们在说什么了,比如这个“北大无业游民”和“佛系人生”不知道您都听说过没有。当然这俩词也不太一样,佛系人生是一个新涌现出来的网络时髦用语,而“北大无业游民”则来自一篇文章,描述了一种生存状态。

先来说说这个无业游民是怎么回事。这是一篇发表在腾讯大家上的文章,题目叫《北大毕业后,当一个纯正的无业游民》,作者是一位北大女博士,讲述的是她北大同学老公。这位男同学并非一开始就做了无业游民,而是工作了一段时间,而且那份工作非常体面,然而他却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于是选择辞职。用他的原话说,“在单位待下去,后面是什么?结婚、买房子、买车、生孩子、走运的话升职加薪、买第二套房子……你其实是一步一步在被推进那个机器,之后就被它裹着走了,你要按照他们规定的时间表、他们规定的标准奋斗,你就没有办法脱离了。”他说,“假如你认为这能够构成你人生的意义,当然可以———但是我不行啊”。

作者评价说,她老公“经历着轻度的精神煎烤,像只土拨鼠一点一点挖,去找那个叫作‘意义’的内核,终于有天停在了一个点上:可能得去做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辞职之后,这位“无业游民”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工作,比如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累计读了100多本书来补充和巩固它。和别人合作编译了一本书。自学日语、学作曲、学羽毛球等等。这些东西花了他两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他就只能靠妻子养活,父母也不大理解他的生存状态。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生存状态,认为他这就是一种逃避,把所谓寻找意义当成了失意人生的避难所。就像最近流行的所谓“慢就业”,其实就成了很多人拒绝独立的装饰品,说到底,这都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方式。但我始终觉得,这位无业游民的选择,和那种啃老式的逃避还是有所区别的。其实你看这位女士的叙述,在她笔下,自己丈夫的人生状态是积极的,甚至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种仰慕的情感来。我想不会有谁比一位妻子更了解他的丈夫吧。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导演李安,为了自己的电影梦,在家里吃了6年的“软饭”。所以像这位无业游民,与其说他失去了工作,逃避了责任,倒不如说他不打算和这个社会妥协,因为他的确没有无所事事颓废在家,而是积极地寻找着属于他的意义。反过来讲,假如他按部就班地结婚、买房子、生孩子、升职加薪、买第二套房子……但却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力,这算是积极的人生吗?

再来看看所谓的“佛系人生”。什么是佛系人生呢?就是像一个佛教徒一样随遇而安,无欲无求。佛系恋爱: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佛系乘客:给司机打电话说,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健身:下班后去健身房走一走,就很开心;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

作家张伟把这解读为年轻人丧文化的一种:“把佛祖无欲无求的概念偷换到自己身上,其实就是丧文化的一种表现。我不把这理解为真正的自我放弃,而是压力和焦虑下,年轻人的自我消解。”但我想这显然和丧文化并不相同,丧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冷嘲热讽,它具有解构的价值。但你看佛系人生,这不叫丧,这完全是颓了。算了吧,就这样吧,无所谓了。这态度是不是更容易想起另一个最近被炒得火热的词———犬儒。崇尚佛系人生的是一帮刚刚步入社会的九零后,而他们的表达却是如此老气横秋。

我的一位朋友非常看不惯这种佛系人生,她认为这种态度是丧失了感受力的表现:“现在,或最后,我们主动切割了自己的感受力,分解它,麻痹它,破坏它的完整和真实,隔绝那些不想感受的感受,避免那些让人产生无力感和脆弱感的东西,避免和世界发生一切正面冲突,战术由短兵相接化为打一枪就跑,或者朝空气挥舞下拳头,或者抖机灵讲个笑话嘲弄下那个庞然大物。”是的,她连丧文化都看不惯。

那位无业游民恰恰是在感受力的指引下选择了重启,尽管无业,但人生却依然充实而澎湃,而这些“佛性”青年们则仅仅在形式上生活着,内心却早已麻木。对比一下,到底谁更消极呢?谁是在逃避呢?而更遗憾的是,无业游民仅仅是极少的个例,反倒是佛系人生,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成了一种文化。

本报评论员牛角

吉林新闻

[责任编辑:张健]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吉林今日推荐

长春新闻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