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五季净月微发现

为什么中国女导演喜欢拍爱情片?


来源:新京报网

2000年后,将近1/5的爱情片是由女导演拍摄,票房累计近50亿,情感细腻、女权表达、青春体悟成优势,,

2000年后,将近1/5的爱情片是由女导演拍摄,票房累计近50亿,情感细腻、女权表达、青春体悟成优势。

近几年,业内普遍认为“文艺爱情片没市场”,受众萎缩,但四月末上映的《后来的我们》凭借亮眼的成绩创造了五一档最强黑马战绩,至截稿前,本片创下了13.3亿的票房成绩,刘若英也一举超过了薛晓路、赵薇等多名女性导演,成为当前华语电影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并且第一次将女导演群体的票房水准推向了10亿元级别。随后由青年女导演苏伦执导的爱情片《超时空同居》也即将于本周五登上内地银幕。通过观察中国电影市场可以发现,如今国内大多数女导演拍摄的作品类型都以爱情片为主,数据上更是证明很多票房口碑不错的爱情片也都由女导演执导。新京报独家专访几位女性导演及业内专业人士,共同探讨中国影市女导演拍摄爱情片的现状,揭露这些电影背后的数字奥秘和创作背景。

与好莱坞男性导演垄断爱情片的现状不同,在国内,女导演拍摄爱情片,似乎成为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新千年以来,其中70后、80后女性导演执导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华语电影导演群体中一股新生力量。经过新京报调查,我们发现2000年以后,在国内的17名新生代女导演中,有12位女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或代表作是爱情片。在票房过亿的43部爱情片中,8位女导演奉献了12部作品。将近1/5的爱情片是由她们拍摄,可见,爱情片几乎成为女导演的专利,是哪些原因导致这一现象?

在一些有关影视的论坛上,也经常看见诸如“中国的女导演有没有不拍爱情电影、爱情电视剧的?”“除了许鞍华,怎么看到一些爱情片全是女导演,许多言情剧本也都是女作家。难道女导演除了经营爱情这方面,拍电影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吗?”

通过爱情片来表达青春感悟

自从2013年赵薇执导的《致青春》以7.1亿的票房成绩一度问鼎国产爱情电影票房冠军,随后内地影坛涌现出《小时代》系列、《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一批被业内称之为“轻”电影的爱情片。这些“轻”电影很多是由热门IP改编,多以青春爱情为叙事符号,很受粉丝欢迎,也因为所谓的内容“轻飘”而多受诟病。

2015年,女导演徐静蕾和李玉的两部青春爱情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和《万物生长》分别获得2.8亿和1.4亿票房,属于“轻”电影票房口碑相对较高的作品。相对于徐静蕾主打的“多重爱情的青春轮回”卖点,李玉的《万物生长》一反女性导演在青春爱情片中更多是以女性视角来展示情感的套路,通过男性视角讲述了一个荷尔蒙爆炸的故事,被誉为“最生猛的青春爱情片”。李玉说,《万物生长》讲的是一个男孩的三段“春梦”,“第一个梦是初恋,最单纯最美好;第二个是现女友,是最现实、最合适、最安全的,但不一定最爱;还有一个就是柳青(范冰冰饰),独立、成熟、性感的,是男孩在青春期最向往的。”

2014年,姚婷婷拍摄了网剧《匆匆那年》,口碑不俗,在网上掀起了一阵青春怀旧风,引起很多观众的情感共鸣。也正是因为这部剧,出品方找到了导演姚婷婷,让其改编刘同的小说《谁的青春不迷茫》。

在故事中,姚婷婷将自己的一些青春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她坦言,女主角林天骄很像高中时候的自己,会面临很多选择。“我们提出了一个命题就是人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别人的评价,迷茫产生的一个特别大的原因是自我与环境之间的抗衡,我们最后是给观众提供了一种选择,为观众分享一个成长体验。”《谁的青春不迷茫》获得了1.79亿的票房成绩,姚婷婷自己作为走过那个年龄段的人,将自己对青春迷茫和爱情奇妙的独特体验和人生感悟以一种散文化风格呈现,影片也摆脱了青春爱情片惯有的“车祸”、“堕胎”等恶俗桥段,算是相对清新别致。

情感更细腻,更相信爱情

相对于男导演来说,女导演拍摄爱情片有着情感细腻、追求浪漫这一女性天然优势。“男人或许会为了信仰而放弃爱情,而女人的信仰就是爱情。”

很多女导演都以浪漫风情为主体,以诗意化的风光风情为影像,将爱情来作为影片宣泄细腻情感的突破口。在对待爱情的细腻呈现上,女导演们都有着个性鲜明的表达方式。

2009年的《非常完美》令金依萌成为名声鹊起的女导演,4年后她执导的《一夜惊喜》票房1.7亿,她认为自己拍爱情片的最大优势是女人是为了爱而生的。“作为女性电影工作者,我认为女人是为了爱而生的,爱与被爱是人生最重要的意义。一部电影能够把导演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角色展现出来,而女性也是爱情片最主要的受众。”

黄真真的早期电影如《女人那话儿》、《六楼后座》等多是大胆尖利,到后期《被偷走的那五年》、《闺蜜》到《消失的爱人》,在对爱情的表达上,镜头语言慢慢趋于柔和细腻。作为“真”系列三部的终结篇的《消失的爱人》在选材上十分大胆,将视角对准中国电影很少探寻的“灵魂”领域,并巧妙细腻地和爱情结合在一起,爱情混搭悬疑的影片类型颇为独特。

编剧出身的薛晓路导演,用《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共近13亿票房创造了多项爱情片纪录。在拍摄现场,薛晓路是公认的女强人,行事雷厉风行,在对片中情感处理上却温婉细腻。她将古诗融入对话,世人皆知纳兰“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却鲜知随后“等闲变却故人心”的悲凉。以信笺和诗文为心中至真至善的情感画句,如同那句影迷精妙评论,“零碎的线索和应景的诗词弹奏出难言的感动,年岁酝酿的炙热醇厚情感让我泪奔了几次”。

更想用爱情片为女权正名

客观条件所限,新生代女导演无论在工作机会还是面对商业化市场应对上,她们一直面临着来自“第五代”导演和同时代男导演的双重压力,身份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在作品中她们往往通过视角独特或是表达细腻的方式来将爱情信仰化,在行事风格上,也多会用女强人的身份来向世俗和男权彰显自己的存在。

通过李玉导演的《苹果》、《二次曝光》和《万物生长》,可以看出,李玉擅长以独特的创作眼光洞悉女性自我,关注女性题材,其系列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权主义和强烈的个人风格烙印。作品在展示两性感情纠葛主题时,男性比女性有着更多的缺陷,但她并没有把这些人作为敌人来对待。她认为这些男人都是本色的,可爱的。2015年4月,《万物生长》在好莱坞超级商业大片《速度与激情7》还在热映不利情况下,拿下1.4亿票房。影片制片人方励表示:《万物生长》没给中国电影丢脸,李玉导演是条汉子,不惧以作品和好莱坞大片硬碰硬验证成色,而这一点是国内一些大牌男导演也不敢尝试的。

因为作品中对女性性权利的关注及表达引人注目,黄真真被大众贴上“女权”标签。对此,黄真真表示要看女权的意思是什么再说,“比方说女权是最大的,女人应该比男性大的那种,那我就不是。我非常爱男人。我觉得这个世界女人没有男人就没趣了。但我觉得女人生存是一定不要靠男人,女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梦想、目标。如果你是个精彩的女人,肯定有好多男人在等着你。”

■ 访谈

我们采访了张一白,他导演了《匆匆那年》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多部爱情片,从徐静蕾执导的《杜拉拉升职记》到刘若英的《后来的我们》,张一白都参与了电影的监制工作。

1 投资方为何选择女导演拍摄爱情片?

张一白:“女性导演在感情的理解和处理上是很细腻的,这是和男性导演不一样的。大多数男性到成年后对爱情的相信度是减弱的,对爱情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更趋于世俗和社会性,女性在成熟的过程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感情的相信,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为了爱情可以做到一切的爱情观上,女性导演有她独特的一面。电影中的爱情总是需要大家去相信的,如果不相信这个电影就拍不好。从创作层面来说,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爱情片的主要市场和受众、观众是在日常生活、情感生活中渴望相信爱情的人,这是女性成长的重要主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女导演拍爱情片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的使然,相信爱情本身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2 相对于男性导演占据市场,女导演的优势有哪些?这些导演似乎都在拍爱情片,如何看待这类市场现状?

张一白:“《后来的我们》林见清和小小分手的理由处理细节上,能够观察到刘若英在爱情戏的处理上有自己很细腻的独到一面。上映后我们了解到很多女性对分手的理解,男性观众更多需要逻辑的解释,女性观众更多却是一种情绪的感受。女性导演在处理这类题材还会走到哪一步是我们值得期待和观望的,这一切的产生都是基于观众的需求,会影响我们的创作。八年前我还做了另外一位女导演的监制——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在那个时候,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出来,女导演对爱情和职场的理解,确实有她极具女性特点的强势和独立的一面。女导演对爱情题材的关注点这些年也是一直在变化中的。很多年前的话题关注于事业和爱情关系中的纠结,如何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又兼顾情感的需求。”

3 对女导演拍摄爱情片有何看法,会给市场带来哪些信心?

张一白:“总的来说,就是创作者要相信爱情本身和相信情感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拍好一部爱情片。这对不管是男性导演或者女性导演都是很重要的,但实际上成年男性是不相信这些的,他们对这些话题是不感兴趣的。”

■ 访谈

宣传方如何营销女导演的爱情片?

近年来,不少女导演执导的青春爱情片能够从票房大军中脱颖而出,不少影片都跟该片处于的档期优势有关,例如《致青春》瞄准了暑期档,《后来的我们》占据五一档的火热……除了档期因素,还有宣传方打出来的招牌和宣传营销手段,例如徐静蕾执导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就采用吴亦凡等青春偶像的粉丝效应,《谁的青春不迷茫》也有小说书迷作为电影受众基础,这些都给电影的票房收益保驾护航。举一个特殊的例子,《后来的我们》无疑是一部女性受众十分明显的情感电影。前期营销阶段片方就发布“最恨青春”、“好好吃饭”的预告,当时也引起了很多话题,并创下过亿的视频点击率。后来又找了歌手陈奕迅献唱主题曲,进一步契合电影话题,以歌曲来给电影博得关注。

票房分析师罗天文认为,女导演执导的爱情片能够集体崛起,首先他们选择的题材都比较接地气和符合观众观影氛围,这很重要,“例如《致青春》着眼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校园生活,这很容易给人共鸣,票房比较成功的爱情片故事十分本土化,接近现实生活,观众也能从这些电影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一旦引发情感共鸣就容易爆发观影热潮。而在这些故事和体验中,女性导演的角度更契合观众视角。”

在张一白看来,他认为还是要相信情感的力量。“做一个爱情片,为什么要找女性导演来拍是因为他们相信情感的力量,所以说整个电影的创作、制作到宣传,就贯穿一句相信情感的力量,当我们遇到任何困难无所适从的时候都在鼓励大家相信情感,电影本身和宣传物料本身都建立在要直击人心,直达人心的动人之处,这也是票房高企的原因。”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周慧晓婉滕朝

吉林新闻

[责任编辑:赵佳俊]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吉林今日推荐

长春新闻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