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五季净月微发现

“复兴号”:引领我国铁路装备水平进入崭新时代


来源:中国吉林网

2018年6月26日,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将迎来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双向首发一周年。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是由中国铁路总公

2018年6月26日,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将迎来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双向首发一周年。

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研发团队历时3年半,完成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系统的完成了部件试验、整车型式试验、科学研究试验和运用考核试验,首次成功进行了420km/h重联和交会试验。

该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构建了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先进科学的高速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复兴号”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铁路装备水平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图片1.png

近日,吉网、吉刻APP记者走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走近“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团队,深度了解“复兴号”研发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团队共136人,其中主要成员48人,在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过程中,在每一位团员团队人员的背后,都有一段段令人感动和敬佩的故事。

设计经理邓海在中国标准动车组设计中带领团队成员,先后自主创新设计了大断面的铝合金车体、全新流线型车头、全封闭式外风挡。同高校联合专项攻关了减震降噪问题,大大降低了动车组高速运行时的空气阻力,实现了动车组启动加速快、持续动力强劲等目标。

图片2.jpg

期间,邓海因长时间的24小时待命、黑白颠倒的工作,患上了突发性耳聋,正在打电话了解试验情况的他,突然发现一只耳朵听不见了,随后他被送到了医院。“可是他人在医院,心却还在‘复兴号’动车上。电话打不了就用微信、短信,及时了解车辆的进展及出现的问题。通过和团队沟通,及时给出解决方案,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没等到完全康复,他就拎着医院开出的一大包药,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立即就投入到设计和实验当中。”邓海的同事张国芹说。

张国芹是项目的电气主管,在列车调试过程中,张国芹每天需要核对超大量的信息,将每个系统的问题进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浓缩归纳总结,并准确的传递给各个系统的负责人,确保问题不隔夜。

她对420km/h交会试验成功的那一刻记忆尤为深刻:“我们所有设计师都在车上,感觉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再一转眼,大家都躺下睡着了。”

图片3.jpg

“大家实在是太困了。”张国芹说。

张国芹说,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设计师的工作是每天穿着整洁地坐在办公室里搞设计。“实际上许多时候,不管是什么事,不管是不是设计师的活儿,大家都车上车下一起干,所有人常常是灰头土脸的。”张国芹说。

作为团队中为数不多的女设计师,她不仅无法照顾自己年幼的孩子,而且还要每天接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在一次实验结束列车断电时,大家发现张国芹不见了,当时已经是凌晨,同事们纷纷用手电寻找,最后当大家在一节车厢座椅旁边找到她时,发现她已经蜷曲着睡着了。就是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她没有耽误一天的设计和服务工作。

比其他高铁列车更优化的是,“复兴号”的总能耗降低约10%,而且乘车体验更加舒适。“为了达到更舒适的乘坐体验,车体断面、高度、宽度都比此前研制的动车组大,但是重量却基本持平。”项目车型主管王成强说,这需要大量的计算和试验。

图片4.jpg

在进行时速420公里的交会实验前夕,当地气温接近40度,王成强忍着高温,在车下钻进钻出,对各种设备、吊装结构进行确认,最终列车完成了世界首次时速400公里以上的交会实验,证明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的可靠性,被大家戏称为“强叔”的王成强说:“我们的孩子真争气!”

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发团队,正是凭着在研发过程中团结协作、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为深度掌控动车组核心技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产品平台和标准体系做作出突出了贡献。

吉网吉刻APP记者艾灵(文中照片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吉林新闻

[责任编辑:赵佳俊]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吉林今日推荐

长春新闻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