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五季净月微发现

集安人参故事很奇妙 老把头确有其人还是美好传说 ?


来源:凤凰网吉林综合

人参入药,古已有之。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说“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是百草中的上品。人参能入药,便有入山采挖。但是在长白山,放山人祭拜的老把头,却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人们相信,他才是长白山挖参人的鼻祖。

文/丁洪伟

人参入药,古已有之。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说“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是百草中的上品。人参能入药,便有入山采挖。但是在长白山,放山人祭拜的老把头,却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人们相信,他才是长白山挖参人的鼻祖。

我们没法见到放山人当年立的庙,不过却在集安市大路镇高地村的参农宗生那儿见到了他新近立的老把头庙。

这庙就在宗家看管的林子脚下,用几块不规则的长满了青苔的石头搭起来。宗生说,“这几年天气不比从前,冬天的雨水越来越少,这对人参不太好,我们就立了老把头庙,希望地里的人参能长得好。”

宗生背得一首老把头留言诗,传说那是老把头因饥饿劳累倒在放山途中,咬破自己的手指,用血留在峭壁之上的。诗中说:“家住莱阳本姓孙,隔山片海来挖参;三天吃个蝲蝲蛄,使我伤心不伤心;如果后人来寻找,顺着古河往上寻;入山再有迷路者,我当作为引路神。”

“老把头叫孙良,我们这里种参的人都敬他、拜他,相信他是长白山放山的第一人,若不是有他,就没有我们放山的传统了。”

传说中的老把头,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孙良的母亲是个寡妇,她在大槐树下休息时遇上人参鸟掉落人参籽,那人参籽像鸡蛋那么大,孙良母亲又累又饿,便一口吞了进去,没过几天竟然怀了孕,可是寡妇怀孕,为人不齿,女人无奈只好逃到山东莱阳,次年便生下了孙良。后来孙良长大了,母亲患了病无钱医治,他为了采人参救母亲,便辗转来到长白山,没想到不幸迷路死在山中,此时月莱仙下凡,见他正是人参精的后代,便封他为老把头神。

民间传说栩栩如生,在人参之乡随便找几个放山人聊天,也个个都言之凿凿,相信老把头确有其人,来自山东。但是,老把头孙良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吗?吉林通化师范学院教授孙文采被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吸引,孙文采曾做了一番考证,研究记录这一长白山区的人参故事。

孙文采在山东莱阳几经周折找到了孙良家谱,根据考证,他认为孙良应是莱阳市穴坊镇西富山村人,出生于明末清初。孙氏族谱中记录孙氏族人“远出口外者有人,远出关东者又有人”。莱阳的民间传说似也为老把头的故事提供了重要佐证,在这个故事里,孙良一行人到了长白山区,为了生计而累死在放山途中。

“两地(山东与吉林)相隔千里,跨海隔山,经改朝换代,日月更迭,沧海桑田,传说内容相同,人物形象高大、丰满,这为我们判断孙良就是老把头、就是莱阳人提供了重要佐证。”孙文采说。

长白山的放山人,不仅敬老把头、拜老把头,还在传说中他生日的那天,过老把头节。

《通化县志》、《抚松县志》、《临江县志》、《辉南县志》、《安图县志》等10多部东北三省长白山区的地方志里都记载有关于3月16日老把头节的资料。其中,《抚松县志》说:“是日家家沽酒市肉,献于老把头之庙前。”

而在辽宁宽甸县,孙文采听到更为隆重的老把头节习俗。据当地的老人们说,参民们每年在这一天,一人一户拉着浩浩荡荡的长队,带着香纸供品,爬山越岭,穿林渡河,举着松明火把,连宿打夜走50多公里地,到传说中老把头的死难地去请老把头回家过生日。

但是,这些隆重的仪式大部分已不复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祭拜老把头被看作封建迷信,公开的祭祀活动被禁止,许多的传统只有村里的老人还依稀记得。近十年来,长白山人参种植越发有了规模,许多人又给老把头立了庙,求财求运。

搞人参文化研究的孙文采对所谓的“封信迷信”倒自有一番看法,“有一些东西不能看得太简单。”他说,“他(老把头)的诗把他的悲剧化做一种崇高精神,一种利用自然的力量,超越时代、阶级、民族,而(扎根)在长白山人的心灵深处。”

吉林新闻

[责任编辑:张健]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吉林今日推荐

长春新闻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