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五季净月微发现

上职高“吃亏” 折射职教困境


来源: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近日,安徽马鞍山市公布了市区普高录取最低分数线——634分,引发了家长的争议,不少人向教育部门反映了“普高分数线过高”的意见。仅5天后,该市教育局再次通知,在市区4所学校分别追加100名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并降低30分进行投档。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磊王海涵)近日,安徽马鞍山市公布了市区普高录取最低分数线——634分,引发了家长的争议,不少人向教育部门反映了“普高分数线过高”的意见。仅5天后,该市教育局再次通知,在市区4所学校分别追加100名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并降低30分进行投档。(中国青年报7月11日04版报道)

这次地方教育部门之所以调整招生政策,是因为孩子考分接近分数线的家长,对于孩子上普高的愿望过于强烈。孩子不够普高的分,又觉得上职高“吃亏”,陷入无学可上的境地,最后出于家长的压力,教育部门只能作出适当让步,扩大普高招生指标。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外省往年也曾经发生过,它反映出家长和学生对于职业教育根深蒂固的“排斥感”,每逢中考填报志愿时,它就会血淋淋地暴露出来。

职业教育究竟前景如何?当地教育部门在网上苦口婆心地劝导家长、学生:“普高线以下的考生如进入中职学校就读,今后的发展平台会更多一些,如毕业当年可以参加高职分类考试、对口升学考试,也可参加普通高考。”

还有教育专家从更为现实的角度进行解读:成绩一般的学生,既使上了普高,最后高考还是会上高职以及应用型本科,最终还是回到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的路上来,还不如早点上职高,一方面可以免除学费,另外早早地拥有一技之长,基本功打得更牢。

对于职业教育,教育部门说好,专家也表示支持,可学生、家长就是不买账,这是当前职教招生困境的根源。

教育办得是否令人满意,学生和家长肯定拥有话语权、投票权。我们不能一昧地归咎于学生、家长观念的落后,对任何一个家长来说,孩子上学无小事,谁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充分考量。

事实上,从目前的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管理水平、经费投入来看,职高与普高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另外从客观现实来看,如果不继续上高职,中职的就业前景以及发展空间的确不能与大学毕业生相提并论。尽管当前,高级别的技能人才以及“大国工匠”日益受到社会重视,但他们只是金字塔尖上少数的佼佼者,绝大部分中职毕业还在从事相对低端的工作。还有传统就业观念上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宁愿当文员坐办公室,拿着3000元的月薪,也不愿从事7000元月薪的生产工作。

此外,我们不能一昧地抱怨职教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当前现行的招生制度造成的结果是,普高录取不了的学生,才去上职高,这无形中给学生和家长造成思维定势:“只有被普高淘汰的学生才会去上职高,普高的学生素质肯定高于职高”。试想一下,经过招生制度的改革后,如果中考状元都去上职高的话,职高怎能无人问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如马鞍山的很多家长所言,教育部门的管理者说,上职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他们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送到职高去?如果有一天,中职的分数至少可以与普高持平;如果有一天,国内精英阶层开始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接受职业教育,那么大部分家长才能真正认可职业教育。

目前,不少省级教育部门把高中教育阶段招生“职普比”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范围,作为实施各市政府教育管理目标考核和县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只有引导学生就读职业教育,才能确保“职普比”,这是教育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压力所在。但是引导的手段是多元化的,除了通过控制分数线,形成刚性力量,以确保“职普比”平衡以外,还应当像办普高一样花大力气办好职高,同时让学生理解职教、认同职教甚至爱上职教,这样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去选择职高,而不是“被迫”上职高。

教育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宣传,组织好校园开放日、政策咨询会和技能展示等活动,做好中职招生有关助学、就业等政策解读。事实上,今天很多初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已经把当地省级示范高中的校名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具体目标,相较之下,提起当地职高或者高职的校名,他们可能闻所未闻。

总之,让学生爱上职高,选择职高,这是一个理性选择过程,绝不是三言两语的说服就能奏效的,说起来它是一个教育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目前,在高职扩招的大背景下,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都可选择报考高职,中职学生也是高职在校生的重要生源来源,学历提升渠道进一步畅通,无疑这也是中职借势发力的最好机遇!

吉林新闻

[责任编辑:席海波]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吉林今日推荐

长春新闻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