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五季净月微发现

《全球通史》:从不追求一劳永逸,而是与日俱新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以下简称《全球通史》)第7版新校本日前正式出版,在这部书的腰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长河中没有孤岛,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全球畅销2500万册,中文简体版已经销售600万册,出版十余年来,一直稳居历史类图书销售前列。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桂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以下简称《全球通史》)第7版新校本日前正式出版,在这部书的腰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长河中没有孤岛,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全球畅销2500万册,中文简体版已经销售600万册,出版十余年来,一直稳居历史类图书销售前列。

“清华大学历史系把《全球通史》推荐给学生当课外读物阅读,目前几乎人手一册,学生们自觉地把它当成教材。”

“中国科学院大学新生入学时随着录取通知书,每人寄送一套此书。”

……

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全球史观”的倡导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出版了他的集大成之作——《全球通史》,这部书一经问世,即赞誉如潮,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2004年去世,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风靡半世纪的史学经典,它早已走出自己的史学圈子,进入寻常百姓的眼中。

一部历史学著作是如何创造销售奇迹,又是如何受到学界赞誉并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的?

让学生对历史有重新的思考和认知

《全球通史》早已经在中国出版,为什么还需要花费如此巨大的精力去重新出版它的第7版新校本?作为该书引进出版的策划方、北大培文集团总裁高秀芹指出,这种坚持首先源自于对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夙愿的继承。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说过,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全球通史》能在不断完善中走到今天,它从初版后便不断更新再版,正是为了能更加贴合现实关怀。“这部书从不追求一劳永逸,而是与日俱新,为了理解变化中的世界,去不断寻找新的全球视角。而不断更新的《全球通史》,正是致力于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史学。”高秀芹说。

新校本正是根据中文版出版10余年来,读者不断反馈的意见整合基础上推出的。在不断加以改进中,才能让这本经典史学著作,更加当之无愧地交付更多读者手中。

“新校本是今天可以读到《全球通史》最好的版本,也是最符合读者需求的版本。这本历经时间检验的经典著作,在今天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了解书中的历史,也成了重新了解我们自身和所处的时代的重要途径。”高秀芹说。

“这部书出版的重要性在于把历史学从庙宇和殿堂推向了民间和草根,让中国一代代学生,不仅是历史学专业的,甚至非历史学专业的,都能对历史有重新的思考和认知。北大历史系教授徐健这样评价《全球通史》一书,“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来撰写,斯塔夫里阿诺斯并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甚至追溯到启蒙时代都曾有不少学者做出尝试,但唯独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全球史观影响于世。”

在徐健看来,斯塔夫里阿诺斯打开了这道门,把大家引进了一个豁然开朗、如万花筒一般的世界体系当中。她预言,在斯塔夫里阿诺斯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史观这样一个流派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潮流,一大批历史学家紧随其后,创造出更多闻名于世的著作。“《全球通史》正是扮演着这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大同世界”,全球史的美好愿景

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毅看来,《全球通史》是一部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著作。“它并非一味地把读者拉向遥远的过去,而是试图让读者用过去的历史经验反身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更加清楚自身在时间洪流中的位置,更让我们认识到未来我们该为何而继续奋斗。”

从18世纪欧洲对中国文化的崇尚,到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致使“欧洲中心论”的产生,再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欧洲中心论”的否定,从而开启了全球史观的路径。在这种历史趋势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将来的世界要走向哪里去,但是通过他的描述,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是有关“大同世界”的可能性。高毅教授认为,“大同世界”这种全人类的美好愿景在东西方有着深刻的渊源,“大同世界”这样的概念即便在我们今天听起来像乌托邦式的存在,但他认为,如果“大同世界”是乌托邦,那也是大家该为之奋斗的乌托邦。这正是《全球通史》在今天给予我们的力量感。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这样写到。

“有充分资源接触全球史观、接触《全球通史》的中国读者是幸运的。全球史强调联系,共享,而非排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寅指出,《全球通史》所揭示的共享空间,使得中国的年轻读者具有了更加广阔的世界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写这本著作时,正因为带着自我批判精神进入其中,才能客观地尝试从西方中心论中跳出,走向更加宏大的全球视角。

徐健说:“从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的转变,《全球通史》是这场伟大的转变中一次重要的尝试,更是破除西方中心论的代表作之一。” 她指出,突破欧洲中心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信息的不对称之下,需要几代历史学家的努力才能达到。而《全球通史》率先做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这正是它的过人之处。(文化副刊部编辑)

吉林新闻

[责任编辑:席海波]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吉林今日推荐

长春新闻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