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1月开始,长春市确立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3年多过去了,试点不断在增加,一些小区垃圾分类的成效也有目共睹。然而面对这一改变人们多年生活习惯的新潮流、新时尚,很多人还是不以为然。垃圾分类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工程,其推进过程却不容易。问题出在哪,难点在何处?
居民参与意识有待加强
莫让垃圾分类设施成“摆设”
绿园区教师社区是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分类垃圾箱摆放合理到位,小区干净整洁,物业管理也不错,社区对垃圾分类工作也比较重视,经常组织各类宣传活动。不仅如此,每天早、晚两个时段,5位垃圾分类督导员准时上岗,对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随时进行督导。即便如此,仍有10%-20%左右的居民做不到正确投放,这其中,有搞不清垃圾分类的,也有习惯混扔垃圾的。而居民没有分对的垃圾,督导员要从垃圾桶里挑出来重新投放。
据了解,垃圾分类督导员是由中标的能源公司聘任的专职人员,在他们的有力监管下,为何还有垃圾分类不合格的情况发生?公司一位负责人说:“百姓多年养成的‘顺手’扔垃圾习惯,想纠正起来并不容易。想真正做到完全分类,得从娃娃抓起。”
在绿园区还有一些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记者调查时,还停留在知识宣传阶段,没有真正推进分类工作。走进成涛国际小区,大门口侧面立着一块社区分发的宣传栏,上面写着“正阳街道垃圾分类宣传栏”,清楚标注垃圾分类需要四种垃圾桶,然而走遍整个小区,只有一种灰色垃圾桶,且每个单元门门口只有一个。
“听说过垃圾分类,在门口大条幅上看到了,但是你说这怎么分啊?就给一个垃圾桶,想分都不知道往哪扔。”记者随机采访,一位60多岁的市民告诉记者,在他们小区,居民几乎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随后几位社区居民更表示,根本不知道垃圾分类这件事。
在二中花园小区,物业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垃圾分类,现在社区还没有什么具体办法,就给了宣传牌和小册子。小区内垃圾桶都是物业准备的,只有一种,不存在分类垃圾桶。”记者看到,宣传册放在咨询台外面,还剩厚厚一摞,工作人员称,小册子就一直放在这,有来咨询或办事的业主看见了可以自己拿。
既然是垃圾分类重点打造小区,为什么垃圾分类还没有落地?小区工作人员称,目前是刚起步阶段,下一步如何推进垃圾分类要等通知。
在二道区紫盈花城小区,智能垃圾分类收集箱四处可见。在单元楼下,配有一个蓝色垃圾箱,上面并没有分类标识。记者查看小区里多个垃圾桶,发现里面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个别的还有一些建筑垃圾。问及垃圾分类,正在凉亭里聊天的几位阿姨表示,知道垃圾分类,但具体咋分类、咋投放,她们不是很清楚。
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尚且如此,那么,普通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如何?“垃圾分类肯定是件好事,但是目前跟我没啥关系,因为我们社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在一个居民小区里,正在倒垃圾的居民吕女士表示。
其实,长春市很多小区今年都在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绿色厨余垃圾桶和灰黑色其他垃圾桶在八九月份走进了更多的小区。但居民的垃圾分类行动相对迟缓。
成本高、难度大
分类回收企业的烦恼
对于很多百姓来说,为啥缺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在居民小区,像矿泉水瓶、纸壳箱子这类可回收垃圾分类做得最好,因为有很多捡废品的,特别是老年人,他们经常去翻垃圾箱,能卖钱的就拿走了。老刘头是“拾荒大军”里的一员,他说,自己对垃圾分类比较关注是因为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对于一些市民来讲,垃圾分类得多准备垃圾桶和塑料袋,好像没让他们感受到切身利益,还多了麻烦。
教师社区党委书记张玉荣说,百姓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尤其对大家好的都能接受,只是做起来会麻烦一点。50多岁的社区居民杨女士说,垃圾分类改善了小区环境,她家只是多了一个专门的绿色厨余垃圾桶,也没有太多不方便,对她来说并不难,但一些老年人可能还不知道怎么扔,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还得加大。
然而,由于垃圾分类宣传、回收成本高、投入大,后期处理需要场地设备,全面推进并不容易。
吉林融信坤公司从2017年开始参与长春市垃圾分类招标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入朝阳区,对10个试点小区做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工作。公司一位负责人说:“10个小区一天产生厨余垃圾25吨左右,需要拉20多车进行处理。由于源头投放不好,分类准确率低,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二次处理,不仅费时费力,同时也增加了处理成本。企业目前是在亏本运营。”
在吉林融信坤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终端处理厂,两辆厨余垃圾收运车正在卸料,人工分选平台旁,两位工作人员戴着口罩手套进行人工挑拣,把混合垃圾分离。“第一步处理大件,比如被子、毯子,第二步挑拣酱油瓶、啤酒瓶,第三步筛掉包装物,比如保鲜膜、盐袋、卫生纸等……在我们的厨余垃圾处理厂房,‘前三步’都是在替百姓做分类。一不小心,机器有时还会被玻璃等尖利的东西划坏。”
对于一项事业的持继推进,“成本”至关重要。企业一位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没实行垃圾分类之前,收运垃圾的成本很低,当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垃圾收运和处理成本增加了。从分类投放到分类收集再到分类运输,这三个环节付出了相比原来两倍的工作量,需要两倍的费用支出。”
而分类回收企业从市场上获得的收益是有限的,他们做的更多是公益性回收,“附加值高的可回收物,一般废品收购公司都抢着收,对于泡沫、旧衣物、玻璃这种附加值低的,一般没人要,但我们得全部回收。泡沫体积大,运输成本高,填埋一立方泡沫需要400元费用,处理成本高,所以国家倡导泡沫回收,主要是为了保护环境。”
“垃圾分类参与率低、准确率低,是目前垃圾分类推进中面临的难题。”长春市某政府机关负责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陈先生告诉记者,这种状况的后果导致了企业收集到的“分类垃圾”还是混合垃圾,从而制约了分类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说到底,百姓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还需要提升。有些试点设施配了,活动搞了,垃圾袋送了,但大部分百姓还没有建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更别提养成习惯。垃圾分类这事,政府治理是一方面,百姓作为分类源头更应该重视起来。”
据网上一项调查显示,长春市居民垃圾分类知晓度比一些发达城市还高,但能够参与并比较准确完成分类的人群只占20%—30%,能长时间坚持的人更少。
垃圾分类路在何方
垃圾分类前景光明,道路曲折。某环境技术公司王经理说:“前景有,但是需要各方协调和支持。做垃圾分类需要对接的是方方面面,比如业主、物业、社区、街道、执法局,协调沟通很多部门,导致我们沟通成本很大。”虽然难度大、压力大,而且一直处于负经营,但企业一直在坚持。他们公司现在服务长春市的4个城区,朝阳区、南关区、二道区、宽城区,涵盖40个小区。虽然目前还看不到效益,但企业愿意去做这件事,主要是一种情怀和责任。
目前推进垃圾分类,政府也在努力投入。王经理说:“其实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宣传、引导、配发垃圾桶、送垃圾袋,包括我们企业做的积分兑换,但是百姓的思维意识咱们没有办法去把控。”他跟记者讲了一个例子,“原来政府给百姓发垃圾桶、送垃圾袋,百姓觉得这是好事,还能领桶领袋,这我得好好分。但这个投入很大,不能总送,一停,百姓也停了,原因很简单:没有垃圾袋了。于是又开始用在市场买菜的塑料袋混装垃圾了。”
据相关人士介绍,相对于北京、上海,长春市只能算是刚起步。垃圾分类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这一块的费用非常大。今年垃圾分类有明显的进展,到年底要实现全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实现生活垃圾每天减量1300吨。目前,各区都在建设自己的末端处理站,如果垃圾量减下来的话,处理费也少了,环境也能更好了。
对于垃圾分类不到位的现象,一些关注垃圾分类的百姓纷纷出谋划策:设立专干监管,立法进行处罚,建立长效机制……从上海回长春生活的王女士就直言,上海垃圾分类之所以推进得快,一部分原因在于有人看管,而且有奖罚机制,市民垃圾分类的习惯大都是“被养成”。
上海的方法适用于长春吗?记者在教师小区和一些试点小区看到,垃圾分类督导员的确在居民日常分类投放垃圾时起到了作用,但像教师小区一样,能由公司出资聘任专干的小区只是少数,如果在长春市213个社区、500个居民小区配备督导专干,无疑又是一项成本支出,而且由于没有执法权和处罚依据,督导员的话管不管用,还得看居民素质。
“垃圾分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益路公益组织负责人兰廷双告诉记者,他们是从去年末开始真正介入到垃圾分类这样一个工作当中。“我们是借助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就是政府出钱,然后我们来做垃圾分类项目,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帮助他们在生活当中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通过对垃圾分类的大量调研,兰廷双认为,垃圾分类推进缓慢的原因,在于没有较好的理念创新。“政府是否可以考虑把垃圾分类的相关环节,比如垃圾处理站、焚烧厂、填埋场等适当地对市民开放,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垃圾处理的过程、垃圾回收的价值,和一些前端末端的体验馆等等方式,这样收效也许会更好。”
“垃圾分类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都在探索着去做好这件事,政府、企业、百姓,单靠谁都完不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群策群力,政府与百姓合力,分别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做环卫工作近30年的王先生表示。
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多主体、多环节共同参与合作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一个现代高效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长春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