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吉林行〡“陆上风光三峡”保障能源安全
吉林
吉林 > 资讯 > 正文

高质量发展吉林行〡“陆上风光三峡”保障能源安全

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从省会长春往西,进入松原境内,擎天而立的大风车随风转动,连成了排,结成了片。间或也可以看见成片的太阳能电池板,被照得乌亮。

吉林省通榆县风力发电项目现场。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吉林省通榆县风力发电项目现场。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高速公路上,拉着风电机组叶片的特种卡车时而掠过。在松原、白城等地的风电装备车间,待出厂的风车叶片整齐排列。

“高质量发展吉林行”网络主题活动在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采访。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高质量发展吉林行”网络主题活动在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采访。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曾经这里是“八百里瀚海”,盐碱不毛之地,而现在这里将成为吉林新能源发展活力之区。

一个“陆上风光三峡”正在吉林西部崛起。围绕风光发电,一个以风光、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带顺势崛起。

“高质量发展吉林行”网络主题活动关注吉林通榆风电产业。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高质量发展吉林行”网络主题活动关注吉林通榆风电产业。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能源安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最重要的安全之一。吉林西部出产的风光新能源通过电网,输送到了齐鲁地区。

参加“高质量发展吉林行”网络主题活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媒体记者们,10月15日至16日先后到松原市宁江区、白城市通榆县参观采访,深入了解“陆上风光三峡”为保障能源安全所做的贡献。

通榆的风吹到了齐鲁

吉能通榆八面风电项目建设现场,30名施工人员用4天时间就能组装一台4.8兆瓦功率的风电机组。在理想的状态下,这台机组单日发电量可达11万千瓦时,可以供两届世界杯全程比赛照明所需用电量。

八面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总计64台风电机组,预计今年底实现并网发电。

“高质量发展吉林行”网络主题活动在通榆八面项目项目现场采访。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高质量发展吉林行”网络主题活动在通榆八面项目项目现场采访。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华能吉林新能源开发中心吉能通榆八面项目项目经理赵广赫介绍,八面风电项目按无人值班、无人值守,集中控制,智能化智慧型风电场进行设计,项目建成后将减少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灰渣、烟尘和废水排放。

除了追风以外,通榆还在逐日。当地年平均日照时数超过2900小时,可开发光伏容量约达300万千瓦以上。截至去年底,当地新光伏发电量7.7亿千瓦时。而清洁能源重量来看,通榆县在去年底已经累计发电82.81亿千瓦时,成为吉林省新能源发展前沿地区。

通过国家电网,通榆的新能源发电输送到了山东地区。

吉林省提出建设“陆上风光三峡”,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达3000万千瓦,将超过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年发电量达800亿千瓦时,其中通榆县将是新能源变革的主战场。

作为吉林省西部的“风口”,大风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本地人对风曾经苦恼不已。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曾经“淘气风”变成了如今的“招财风”。

新能源装备制造也顺势崛起

通榆县城风电大路,运送风电机组叶片的特种卡车在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公司门前排起了长队。

作为在吉林省布局较早的风电装备企业,借助于吉林省正在实施的“陆上风光三峡”工程,迎来快速发展时期。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经生产叶片710支,主机200台套,实现产值18亿元,全年预计产值将达到25亿元。

在2022年,三一重能投资7.8亿元,用于建设三一通榆零碳智造生产基地。

采访团在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公司采访。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采访团在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公司采访。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行政经理陈永春介绍,未来三一通榆零碳智造产业园全部建成投产厚,将实现年产叶片1200支,主机1000台套,年产值达70亿元。同时,该项目将引进更多智能设备,助力通榆打造东北地区风电装备制造高地。

松原市宁江区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叶片工厂,厂区外整齐排列近百余支风电机组叶片,工厂内的工人正忙着给叶片喷漆。

尽管该项目建成仅一年多的时间,但已经提前完成了项目计划。今年将完成200套叶片生产任务。

吉林宁江经济开发区副主任闵海波介绍,当地正在探索以风电、光伏、氢能新能源装备制造为重点,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等为主要内容,逐步实现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向“新能源+”智能装备产业现代化跨越,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高地。

吉林省通过推进“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氢动吉林”等重大能源产业项目。五年来,全省风光发电总装机规模翻了一番,由778万千瓦增至1587万千瓦,抽水蓄能由30万千瓦增至17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大发展,为保障能源安全贡献吉林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