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农业大省吉林正在实施一项庞大的土地改造计划,在西部“沉睡”678万亩盐碱地上实施改造计划,将瀚海“不毛之地”改成高产田,为端牢中国饭碗做新贡献。
10月27日,吉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情况。
吉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吉林发布
吉林省盐碱地主要集中在松原、白城两个地区,总面积678万亩,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
白城市是松嫩平原治理难度较大的苏打盐碱地分布最广的地区,现有可开发盐碱未利用地347万亩。
近年来,通过引进清华大学、中国农大、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吉林农大、吉林农科院等科研团队,白城市探索出“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培育、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盐碱地高效治理和综合利用“大安模式”。
“2014年以来,白城市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新增耕地面积33.79万亩、增加粮食产量12.5亿斤,使得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今天的‘米粮川’。”白城市政府副市长黄秀清介绍,通过“大安模式”,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生态增值的目标。下一步,当地将不断完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
自2021年以来,松原市实施盐碱地改造项目82个,投资90亿元,开发盐碱地32.4万亩,新增耕地27.6万亩,增产粮食2.8亿斤。
松原市政府副市长刘英杰介绍,到2025年,当地预计可开发盐碱地60万亩,新增耕地51万亩,增产粮食5.1亿斤。到2035年,预计可开发盐碱地98万亩,新增耕地83万亩,增产粮食9.5亿斤。
吉林省是全国率先出台关于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政策的省份。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晓南介绍,按照“以水定地”原则,吉林根据水土匹配情况确定了建设目标,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序时开展。
王晓南说,自去年以来,吉林省谋划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土地整治项目145个,计划新增耕地面积70万亩,实现种植49.4万亩。
吉林省还启动实施了省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等科研机构,聚焦适宜种质资源挖掘,在全省近3000份水稻种质资源中创制耐苏打盐碱新种质资源200余份。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麦朝介绍,针对西部干旱、贫瘠生产环境特点,吉林推动省内农业科研院校和种子企业开展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坚持粮经饲统筹,筛选耐盐碱农作物品种87个,包括水稻、大豆、向日葵、燕麦、高粱等农作物。
吉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付大冶介绍,2022年以来,科技部门深度聚焦盐碱地改良利用现实需求,安排部署并启动实施相关科研攻关项目21项。同时,吉林省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以破解部盐碱地重大科技问题为导向,谋划设计并将于明年1月正式启动实施“吉林省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重大专项”。
吉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吉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