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事 奏响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时代强音
吉林
吉林 > 资讯 > 正文

新故事 奏响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时代强音

0.015毫米,相当于人体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谁也不曾想,这个“微乎其微”的数字,竟代表着发动机缸体的“中国精度”。

今年年初,随着由一汽自研自制的V型12缸直喷增压发动机试制下线,一汽研发总院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和他的团队“雕琢”13年之久的成果结晶,为乘用车发动机领域刻上了新的水平线。

“自主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树立民族汽车品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在位于新红旗大街1号的一汽集团总部,一条条鲜明的标语,鼓舞着每一位“与时间赛跑”的一汽人。今年,恰逢新中国汽车工业创建和中国一汽成立70周年。正是一代代前赴后继的一汽人,持续擦亮“中国一汽产量5577万辆,持续稳固产销规模第一阵营”的工业品牌,助力一汽在产业化、市场化基础上,迈向更大规模化、更加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持续释放工业“长子”品牌效应

“改革开放后,一汽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模式,引进了包括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内的多条生产线,帮助国家实现了从‘汽车工业制造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的转变……”在7月15日举行的中国一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解员一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拉近了勇担建设汽车强国重任的“长子”与一众聆听者之间的距离。

一汽给出的一组数据,也在印证发展路上的铿锵步伐——截至今年7月15日,一汽累计营业收入近8.3万亿元,利税总额超1.87万亿元,资产总额超6000亿元,“中国一汽”品牌价值超4200亿元,“解放”和“红旗”品牌价值均逾1100亿元,分别位居国内汽车行业细分领域第一,一汽已成长为位居世界百强之列的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70年时光荏苒,在这次为欢庆更为“催征”的聚首中,捷达VS7、大众揽巡、奥迪A4L、奔腾B70等车型依次驶出生产线;解放J7创领自主燃电重卡和红旗E-HS9驶过中国一汽1号门;最终,一汽人将第5577万辆车的殊荣献给了红旗E-HS9……身为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亲历者、建设者、贡献者,一汽70年来始终坚守产业报国、工业强国的“长子”之姿,令人动容、催人奋进。

向着技术创新突破一线冲锋

“想到了就去做、去突破,再难的技术,也得先和它掰掰腕子!”说这话的是刘井泽,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整车开发院试制部的一名车工,也是红旗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水到渠成,近日,他刚刚获得第一届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而这一年,刚好是他入职一汽的第30个年头。

“最难的是,在加工过程中只要有问题,这个零件会像废纸一样变成一团,根本没有修补的机会。”是什么让刘井泽这样的“技术大拿”犯了难。原来,在接到48V减速器项目的试制任务后,他和团队发现,要完成的是壁厚0.5毫米的零件加工,而0.5毫米仅相当于4张A4纸的厚度。经过一遍遍试验,刘井泽从工艺方法、刀具等方面“破局”,在成功节省模具费用10万元以上的前提下,实现以车削工艺替代冲压工艺。“每个一汽人都怀揣着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坚定信念,并为此探索、冲锋在技术创新突破一线。”刘井泽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伴随全球汽车产业迅速变革,转型浪潮风起云涌,一汽也在不断涌现一大批像刘井泽这样的工匠、人才,自觉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带领着一汽人在自主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自信从容。

聚焦新赛道“跑”出新佳绩

“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开发属于国内首创技术,目前已实现中试材料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行李箱盖护面等样件的试制。”近日,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非金属材料研究部传来好消息。该项目首次将玄武岩纤维用于汽车内饰产品生产,一旦应用,绿色低碳、健康、轻量等优势将显露无遗。

今年年初以来,一汽各研发团队下大力气开展科研攻关,并屡获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车身一体压铸仿真关键技术取得创新突破,大幅缩短开发周期,实现降本增效;双腔空气弹簧技术实现自主突破,打破技术垄断;燃料电池智能高效技术实现突破,有效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氢耗,提升整机最高效率及综合效率。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一汽瞄准时机,于今年年初发布《创新·2030 中国一汽阩旗技术发展战略R.Flag 1785》,明确将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造型新锐化、驾乘体验化、安全健康化、节能降耗化、精致精湛化、研究前瞻化”等8大技术领域41个重点技术方向,攻克115项关键技术。

聚焦新赛道,“跑”出新佳绩。随着一汽研发“智囊团”的不断发力,一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掌握电池、电机、电控三大领先技术,涵盖电动汽车全产业链。下一步,一汽将带着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度洞察与思考,向着世界一流车企目标阔步迈进,为建设汽车强国作出新贡献。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