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径研究
吉林
吉林 > 产经 > 商讯 > 正文

以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径研究

以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径研究

一、培育壮大农业产业

1.鼓励产业创新、差异化发展

要打破同质化怪圈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分析市场趋势,明确农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点和定位,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创新和发展。其次,探索和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包括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利用智能化、数字化、生物技术等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或通过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提升,开发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特色农作物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通过调研也发现,一些业主已经开始采取此类措施,比如华蓥蜜梨基地已经开始换种、提质增收的方式,并且不断开发加工产品以增加蜜梨的市场竞争力。

2.做优做精特色产业

当前乡村的特色产业主要有五类:特色种养业、特色食品加工、特色手工业、特色文化产业,新兴产业(乡村休闲旅游、康养旅游)。从现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来看,特色产业呈多样性发展态势,但还需着力在做精产业、做优产品上下功夫。首先,把特色产业做精。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现有优势产业的多元价值,把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有机结合。依托“一村一品”项目,以本村最有特色、最具规模的农业带动其他产业链发展,从而把产业做精做强。另一方面,在深入发展特色产业之前,要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确定有潜力的细分市场,并制定明确的市场定位策略。尤其针对市场需求做精农产品,做强乡村休闲旅游。其次,要把特色产业做优。保障产品质量和效益,以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让产业做大做优。

3.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

当前,大部分乡村农产品以鲜销为主,农产品加工业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占比更少,总体加工能力不足。所以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是增加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关键策略,将对乡村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首先,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支持农业产业基地就近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支持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改善提升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培育一批粮油、火锅、饮料、调味品、功能食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其次,由政府牵头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品牌,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并做好品牌推广和品牌营销。扩大产品知名度,做好品牌宣传。鼓励企业参与各类大型展会。要发挥业主主观能动性,鼓励业主用好、用活本土品牌,通过提升质量、扩大销路、做好营销把乡村本土品牌传播得更远。

二、推动乡村产业融合

1.建设产业融合平台

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社会各方共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推动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融合发展,促进创新和多元化产业协同发展。首先制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设立产业融合专项基金,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项目实施。其次建设产业融合平台,为不同产业主体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政府或者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融合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产业对接、合作洽谈、技术交流等活动,支持建立产业联盟、合作社等组织,协助企业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后设立科技创新基地,为产业融合项目提供研发平台和技术支持,促进跨领域创新。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提升产业融合内生动力

提升乡村产业融合内生动力,既要重视农业发展对农村第二、三产业的推动作用,也要注重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效应。通过提升农业主体的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头作用,推动乡村内生动力增长。当前农业格局为传统小农户、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存。小农户是土地主要供给者,但由于其分布“碎片化”,且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但农户主体意识匮乏,不能实现高标准农业生产,难以与大市场衔接好销售路径,故无法承担引领产业融合的责任。而农业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业主作为三产融合的主力军,可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利用企业资源优势畅通供给需求,把生产与消费环节的链条缩短。一方面,要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业主带动小农户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另一方面,以高质量、有特色、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供给为导向,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市场、消费和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多样性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价值,补齐乡村产业发展短板。

三、完善乡村产业支撑体系

1。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发展

首先,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支持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第一,通过简化农村市场准入程序、降低行政审批难度和成本,以及提供更多的支持政策来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第二,想吸引社会力量加入乡村振兴,就要提供一个有利于创业和长期发展的环境。通过建立定期沟通和反馈机制,以了解入驻资本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解决并持续改进政策和服务,有助于保持业主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其愿意长期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由于城市化带来的虹吸效应导致大量农村精英流向城市,这部分外出乡村精英群体最有乡村情怀,是乡村重要的资源,也是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最可靠的力量。第一,通过建立乡村精英网络,汇集好这部分精英群体的力量。建立合作项目,将外出乡村精英与当地居民合作开展农村产业、文化传承和教育项目,助力汇集各方资源。第二,邀请外出乡村精英回归并参与村镇文化传承活动,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技艺和价值观,维护好精英的乡土情怀,以吸引他们最终投资或扎根乡村。

2。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一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环境,解决当前存在的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市政府牵头与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科研基地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鼓励科技型企业入驻,定期与科研单位开展技术交流座谈会、开展农业科技比武、种业培育比武,促进形成农业科技创新良性竞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允许不同地区之间农民分享最佳实践和经验,有助于缩小技术差距,提高农业产出。其次,定期收集各个地方产业尤其是农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障碍,有针对性地将资源分配到农村地区。同时建立农村技术支持中心,为农民提供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二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政策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风向标,充分运用好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农户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同时用好农业扶持基金,孵化创新科技,把理论实验化为实践成果。一方面,可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资源倾斜,鼓励专业人才到乡到户宣传、到田里实践、运用农业新科技。同时邀请有经验的农民参与到创新研究和实验当中,结合农民的实践经验让新兴科技更“接地气”;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减免、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励等措施来激发创新主体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四、推动乡村人才建设

1。引进、扶持优秀经营主体

优秀经营业主做为农业发展带头人,一定程度上对乡村农业发展趋势有决定作用。如何吸引优秀业主,又如何让优秀经营主体长期扎根乡村,关键在政府做好引导和服务。

做好前期引导。为有意向的企业提供产业相关最新政策解读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了解有关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明确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产业和项目。此外可以通过建立乡村产业社群,帮助业主提前融入当地社区,既能为各产业之间互助合作提供机会,也能加企业主对当地产业特色、市场特点的了解。第二,政府相关单位要为乡村企业做好服务。农业产业需要一定周期才能实现盈利,比如水果种植要3~5年才能迎来丰收期。而如今很多产业在三年内荒废,究其原因是大量业主非农业专业出身,在农业技术、土地管理方面了解甚少,对种植过程中的“坑”不熟悉。所以在培育经营主体时,要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让扶持手段要更精准、有计划。产业扶持必须做好服务但不是一昧经济扶持,要了解农业经营业主在本地发展最需要的指导或服务,结合本地特色、地形特点、发展规划和现有产业分布以及过往产业发展的经验,为业主提供“避坑指南”。

2。创新乡村人才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均衡,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人才支撑,但是由于支持乡村人才回归的政策举措制度化、规范化不够,优秀人才不愿到乡村工作,即使来到乡村也很难留住。所以不仅要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还要留住人才,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要以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懂农业、懂管理、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第一,制定激励乡村人才政策机制,解决乡村人才待遇问题。通过政策资金扶持、技术扶持、增进故土情节等措施,积极引导、支持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第二,建立健全人才的职级晋升制度。当前,乡村人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和晋升标准,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进步,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和晋升通道,要为乡村科技人才提供优于城市的晋升制度,特别是那些自愿去艰苦地区支援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为其尽可能地提供优惠政策。

3。打造乡村人才聚集地

培育乡土人才,不仅要做好专业技能培训,更要保障好人才的生活环境,通过提升居住幸福感留住人才,让人才扎根乡村。第一,打造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库。扶持培养一批产业发展经营管理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技术人才、电商人才、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使各类专业人才在乡村土地上施展才华,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挖掘本地工匠,开展特色培训。此外,应当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培训,同时减少形式主义、精简村干部的工作流程,让他们心无旁骛干好本职工作。第二,建设乡村人才中心。改善人居环境,为到乡工作的优秀人才提供配套设施齐全的“员工之家”,帮助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解决具体困难,推动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以村组织与企业合作运营的方式,设立人才服务小组,采取村集体领导、企业自治的方式定期开展娱乐活动、人才交流活动,以增加人才归属感、认同感。(唐正超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18555015667,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