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丨“70后”老任头的丰收密码

稻花香里说丰年丨“70后”老任头的丰收密码

凤凰网吉林 何伟/文 王诗雨/图

十里西畴熟稻香。秋日的吉林省镇赉县,稻浪翻滚,丰收在望!

站在自家的稻田边,73岁的“老任头”喜上眉梢,“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老任头”是镇赉县的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任志国。他预计今年产量要比去年增加7%左右。

任志国在稻田察看。

任志国在稻田察看。

“管土地要粮是有限的,管科技要粮是无限的。”任志国说,从选种、育苗到后期的栽培,吉林省农科院专家的科学指导,让每公顷水稻产量提升至2万多斤。

风吹沙土遍野跑,盐碱地上不长草。

曾经一度,吉林的西部地区就是这样的场景:成片的盐碱滩,灰白色的天地,灰白色的尘土......

1988年起,吉林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来到了镇赉县嘎什根乡开展盐碱地水稻试种。“以稻治碱”“以稻治涝”“以稻致富”的科学规划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以李学谌为代表的第一代农科人,手把手教会了镇赉人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铸就了影响深远的“嘎什根”精神。

饱满的稻穗唱着丰收的赞歌。

饱满的稻穗唱着丰收的赞歌。

2008年,本地农民任志国联合28名农民兄弟成立了镇赉县第一家个体经营的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每公顷产粮最多7000左右斤,后来吉林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带来的新技术,让产量实现了翻番。去年合作社450公顷水稻总产量超900万斤。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是扎根在镇赉县的第三代农科人。他和同事已经对水稻更新到第四代改良,帮助水稻从优质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改变。

如今,任志国的合作社固定资产达到3000万元,入社土地面积达450公顷,社员发展到108人,拖拉机、各种配套机具、无人机发展到70台(套),建设合作社管理区设施达10000平方米,辐射带动周边三个村农户550余户共同发展。

2017年,合作社注册了“老任头”商标,开始探索品牌化发展。“老任头”牌有机大米不仅价格显著提升,产品也远销华北、江南地区。

不仅如此,合作社组织成员利用水田养鱼、养蟹,发展稻田养鱼、养蟹,形成了生态、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