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冰雪看吉林——雪地冰天的崛起与思考实践篇(一):拥抱新雪季之冰雪映足迹
吉林
吉林 > 资讯 > 正文

中国冰雪看吉林——雪地冰天的崛起与思考实践篇(一):拥抱新雪季之冰雪映足迹

编者按:

吉林省东部“雪文章”浑然天成。长白山、通化等滑雪度假区,吉林雾凇观光带,松花江、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一江三湖”雪景新;吉林省西部“冰文章”自然书就。传承千年的渔猎文化,凿冰打孔、扭矛走钩、马拉绞盘……查干湖“冰湖腾鱼”庆丰收;吉林省中部是冰雪双城带,坐拥近20座雪场和200多块冰场,冰雪娱乐项目人气旺、活力足,长春市与吉林市共演“冰雪双城记”……

近年来,吉林省在发展冰雪经济上下大力气,下游消费端持续提升吸引力,中游服务端不断释放新动能,上游冰雪装备制造迭代形成完整产业链。如今,吉林冰雪经济稳居国内第一方阵,冰雪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额、接待总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中国冰雪看吉林”的热度节节攀升,吸引了众多知名作家、文人墨客、媒体记者,以调查研究、敏锐观察、如椽巨笔,探寻、发现、记录吉林冰雪发展之路。12月1日起,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并且曾经获得过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领衔记者、新华社十佳编辑等荣誉称号的徐江善老师执笔的长篇著作《中国冰雪看吉林——雪地冰天的崛起与思考》,希望能引发思考、激发灵感,以飨读者!

龙年新春前夕的2月8日,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新媒体,发表了一篇原创新闻:《吉林省2023旅游收入东三省居冠!》

龙年新春前夕的2月8日,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新媒体,发表了一篇原创新闻:《吉林省2023旅游收入东三省居冠!》

在“尔滨”火爆出圈的时刻传来这一喜讯,人们为东北冰雪旅游叫好,更对吉林如此辉煌的业绩欢呼。

吉林勇冠三省绝非偶然。

冰雪覆盖了辽阔的东北大地,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无数足迹。时光聚焦在2016年,人们看到,白山松水的林海雪原,留下一串串不同寻常的足迹。

这是吉林各族人民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走过的坚实而令人回味的吉林路径。

查干湖的复苏与觉醒

查干湖的复苏与觉醒

当初升的朝阳拨开浓重的夜幕,查干湖迎来了不同寻常的一天。

2023年12月28日,游客观看查干湖冬捕“祭湖醒网”仪式(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2023年12月28日,游客观看查干湖冬捕“祭湖醒网”仪式(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每年的12月28日,蔚为壮观的“祭湖醒网”仪式,揭开了蒙古族最原始冬捕方式古老神秘的面纱——

健硕的渔把头率先亮相。满脸络腮虬髯,在鲜亮的蒙古袍映衬下分外威武。伴随着庄严的仪式,震天的锣鼓和轰鸣的法号,在辽阔的湖面久久回响……

“查干湖啊,苍天的宝镜;

查干湖啊,大地的眼睛。

所有的生灵,所有的生命,

都聚在你智慧的怀中。

查干湖啊,圣洁的标记;

查干湖啊,母亲的象征。

所有的先民,所有的民众,

都握在你庇护的手中。

献上九九礼呀,奉上一个心诚。

湖上层层浪花,跳动八方精灵。

插上九炷檀香,插上九枝青松;

献上九条哈达,白马青牛为供……”

韵味悠长的《查干湖祭辞》,抒发着湖区人民对查干湖的爱戴、景仰,寄托着世代渔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母亲湖给予的恩赐,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

新年伊始,汽车载着我们从长春出发,沿着高速公路向北。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仰慕已久的查干湖,来到国内外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湖冬捕现场。

厚厚的积雪覆盖着辽阔无际的湖面,汽车在冰面上缓缓前行。驱车来到场面盛大的现场时,正值开网捕鱼激动人心的时刻。只见随着十余匹壮健的高头大马在湖面上奔跑,渔网被从冰窟窿中徐徐拉上冰面,一条条肥硕的胖头鱼、鲢鱼、青鱼跃出水面,跳跃着、翻滚着……欢快腾跃的冬捕壮观景象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人们争相举起手机,拍摄下难忘的人欢鱼跃瞬间。

查干湖开发区宣传中心的干部毕重明,谈起这一独特的民族旅游特色品牌如数家珍,他的讲述在我面前呈现出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祭湖醒网场面——

这是2023年12月28日拍摄的查干湖冬捕“祭湖醒网”仪式。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这是2023年12月28日拍摄的查干湖冬捕“祭湖醒网”仪式。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熊熊燃烧的炭火旁,一群身着鲜艳服饰的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海螺、牛角号雄浑肃穆的声音在空中飘荡……手持法铃的祭者围绕着九种供品和九柱檀香的供桌,在挂满哈达插满松柏枝的敖包转上三圈,而后合掌站立在供桌前诵经祈福……

与此同时,查玛舞随着法号起舞,一群身穿白茬羊皮袄,腰系宽板皮带的渔工和身系条头挂串铃的高头大马,拉着装满冬捕鱼具的爬犁威武地进入祭湖醒网场地。

渔把头左手端起盛满醇香奶酒的大木碗,面对苍天圣湖高声诵祭湖词,随后双膝跪在冰面上,用右手中指沾酒分别弹向天空、地面,然后将碗中的酒倒入湖面凿出的冰洞……

毕重明几十年跟踪报道查干湖,对“祭湖醒网”仪式感格外看重。他告诉我,祭湖和醒网是千百年来蒙古族古老冬捕文化的结晶,用这种方式祭祀天父、地母、湖神,希望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

查干湖有辉煌的历史,查干湖也有悲伤的过去。

当地干部群众介绍,碧波荡漾的查干湖,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沿湖百姓。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上游的霍林河断流,加之其他一些原因,下游的查干湖几近干涸,面积大大缩减。

湖水日益减少,鸟鸣日益稀落,鱼儿失去了往日的欢腾……查干湖风光锐减,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雄浑和壮阔。

松原市郭尔罗斯前旗的干部群众看在眼里,心在流血……1976年,前郭县委组建了引松工程指挥部,历时八年艰苦奋斗,终于挖通了长达53.85公里,渠底宽50米的人工渠“郭尔罗斯运河”。

开渠引入松花江水,不仅给查干湖注入了新的生命,也明显改变了自治县区域性自然状况与生态环境,使这里的渔业生产、芦苇生产和旅游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查干湖重新焕发了生机。沿湖政府和群众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污染治理措施,生态环境日益好转。

生机和活力又荡漾在查干湖面……

查干湖位于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内,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南北长37公里,东西平均宽17公里,总面积500平方公里,年均蓄水量7亿立方米,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查干湖环境优美、景色秀丽、风光迷人、资源丰富,盛产鲤鱼、鲢鱼、鳙鱼等,年可产鲜鱼6000吨,芦苇5万吨,其中查干湖鳙鱼(俗称胖头鱼)获得了国家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双认证,及“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湖区现有鸟类16目47科239种,有国家一级保护的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鹳等9种,有国家二级保护的黑脸琵鹭、灰鹤、雀鹰等35种。

最令人瞩目的还是祭湖与醒网,这是查干湖人民从大自然中得到的丰厚馈赠。他们认为,祭湖是酬谢地和自然,醒网是唤醒大自然的恩赐和回馈。只要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就会无私给予人类智慧、财富和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力。

游客在吉林松原查干湖冰面上观看冬捕(2023年1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游客在吉林松原查干湖冰面上观看冬捕(2023年1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年轻的查干湖开发区文旅局局长赛涵兴奋地告诉我们,查干湖从盛而衰,由衰落到重焕青春,既留下不堪回首的教训,又给我们珍惜生态环境带来深刻启迪,历届党委和政府,更加珍视生态保护。到了21世纪初,查干湖水域面积已由工程开通前的50多平方千米扩大到420平方千米,湿地面积达到了514.2平方千米。

一望无际的查干湖被冰雪覆盖,正在向中外游人呈现出分外妖娆的银装素裹。查干湖焕发出无与伦比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一张靓眼世界的金名片!

1986年8月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吉林省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吉林省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吉林查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7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省级)成立。

千里冰封,瑞雪如银。查干湖之行令我们对吉林的冰雪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作为祖先恩赐的大自然杰作,查干湖及其渔猎冬捕文化,在经历了辉煌之后曾经沦落衰败,湖区政府和人民从“祭湖”“醒网”中获得启示:珍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挖掘大自然。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得到大自然无私的回报和馈赠。

查干湖的复苏与觉醒,不就是吉林冰雪新生活的缩影和真实写照吗?

“祭湖醒网”——这一千百年来延袭下来的带有传统宗教色彩的仪式,不仅被中华民族子孙所继承,更重要的是,八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立足“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不断研究吉林的区位优势,从冰天雪地中挖掘金山银山,唤醒沉睡数千年的冰雪资源,使吉林实现了从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冰雪经济、冰雪文化到冰雪新生活的飞跃。

查干湖的复苏与觉醒,吉林冰雪的转型升级,开辟了雪地冰天的新纪元!

冰雪发展里程碑

冰雪发展里程碑

2016——一个平凡而又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年份,一座注定将矗立在中国北方冰雪大地,耸入云天的历史丰碑。

查干湖冬捕渔猎壮观而神秘的场面,不仅是中华文明保存的传统文化生活内涵的延伸,还在于人们从这一人类文化走向,可以窥视出人类精神文明的历程。

在白山松水走访,我们欣喜地看到,传承这种文化基因的是吉林省各级干部群众,其中人们谈及最多的是吉林省副省长杨安娣。

岁末长春,气温骤降,与杨安娣相约在南湖宾馆见面。

她的日程排得满满,上午出席第七届吉林冰雪产业国际博览会,下午出席第七届吉林冰雪产业国际博览会圆桌会议,然后匆匆从长春国际会展中心赶来。

衣着朴素、举止端庄的杨安娣,对国内唯一以“雪”为主题的博览会倾注大量心血,话题从上午场面宏大的开幕式和下午专家的论坛谈起,言谈中流露出她对吉林冰雪产业、冰雪文化、冰雪新生活的款款深情,更凸显出她对吉林冰雪,如数家珍的娴熟和精深的专业精神。

“刚才在圆桌会上与许多新老朋友见面,我在致辞时说,再见老朋友和结识新朋友都很高兴。吉林冰雪这些年走过了不同寻常的探索之路,发展之路,是许多朋友支持、全省人民一起努力的结果。”杨安娣从专家们这么多年的贡献讲起,特别强调“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的作用。

2016年,“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如同在冰雪世界燃起一支熊熊火炬,开辟了利用大自然、挖掘冷资源的新境界,照亮了白山黑水的广袤大地。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不仅是吉林冰雪发展的分水岭,更为吉林冰雪转型升级吹响了冲锋号。

2024年2月2日,雪友在长白山和平滑雪场的雪坡上远眺长白山主峰。新华社记者 王帆 摄

2024年2月2日,雪友在长白山和平滑雪场的雪坡上远眺长白山主峰。新华社记者 王帆 摄

杨安娣对2016年冰雪发展的里程碑意义认识极为深刻。她说——

2016年绝对称得上吉林冰雪发展元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忠实践行“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经济”“吉林要做好冰雪文章”重要指示精神,将冰雪产业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全力推动“冷”资源变“热”产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吉林路径。

“说2016是冰雪发展元年,不是说在2016年以前就没有冰雪活动,但那时相对来讲是一种碎片化、表象化自然而然形成的冰雪现象,它还没有成系统和体系,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产业,特别是一种冰雪生活文化现象来认识。这种意识的觉醒,还是2016年学习贯彻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之后……”

杨安娣对吉林冰雪发展了然于胸。

“从哪讲起呢?”她希望我们提出问题。她说,访问者的提问,往往会启发被访者深入思考。

于是,我提议就从吉林的冰雪元年谈起。

“我是2015年12月到任吉林省旅游局的,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我一门心思发展旅游。听您口音,也是东北人吧,你看看有没有同感……”

听说我是东北老乡,杨安娣更加有亲切感。她深情回忆起白山黑水与冰雪世世代代的情缘。

现在人们对旅游资源有了较多认识,但吉林距离旅游大省、旅游强省还有不小的差距。冰雪相对东北三省一区,黑龙江的基础还算是最好的,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哈尔滨冰灯,有了雪乡,有了冰雪大世界,有了亚布力。这四大冰雪产品虽然已经形成,但在更多人心目中,对待冰雪,还缺少规划、缺少设计,缺少理论上的研究,至少当时的吉林还处于这种现状。

杨安娣非常清醒八年前刚上任面对的实际,从那时起,她开始对吉林的旅游产业作出深入思考和调研。

东北的旅游资源确实很好,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东北是老工业基地,是祖国的大粮仓。那时在许多地方,从上到下的概念中旅游还不是个产业,旅游给财政收入没有什么实在的贡献,那时的旅游局监管工作也只是旅行社和导游。

旅游业怎么发展?杨安娣认为,旅游业要做成产业,必须与东北振兴联系起来。那时东北振兴已经到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农业对拉动经济也十分有限,大家的目光投放在服务业,服务业关键还得靠旅游。

杨安娣强调,2016年事实上处在一个发展转型期,那时许多需求要素都集中在一起,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

经过深入思考和调研,这个突破口就选择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的贯彻落实和创新性转化。

2016年,首届中国吉林国际冰雪旅游产业博览会暨旅行商大会在长春拉开帷幕。这是经过精心谋划搭建的冰雪盛会平台,是吉林冰雪元年集中对冰雪区位优势思考的结晶,是高举“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旗帜,向冰雪生活进军迈出的艰难一步。

2016年12月9日,首届中国·吉林国际冰雪旅游产业博览会在长春市农博园开幕,参观者在冰雪娱乐设备展台前驻足。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2016年12月9日,首届中国·吉林国际冰雪旅游产业博览会在长春市农博园开幕,参观者在冰雪娱乐设备展台前驻足。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杨安娣讲起首届雪博会,至今记忆深刻:“第一届雪博会不是在今天的会展中心办的,那时的会展中心不供暖……”

她说,那时在吉林,冬天所有展馆是不供暖的。我告诉杨安娣,昨天到会展中心参观,现场总指挥介绍了当年的情况,从记者职业角度讲,这绝对是一条好新闻:过去会展场馆半年闲,现在变成“热”产业。

“是啊,原来吉林展馆冬天都不供暖,要想办会展,必须找到有暖气的展馆”,杨安娣告诉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借到一个有暖气的地方举办了首届雪博会。可到了第二年,就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办会展了……

困难压不垮信念执着的人们。杨安娣带着她的同事们四处寻找,终于在吉林市找到一家粮食加工企业。他们在这里搞了个文化街区,把街区进行改造升级,办起了第二届吉林省的雪博会。这一下对外宣传找到了特色和宣传点,他们首次把展会办在街区上。大家还总结出五大特点,其实这都是逼上梁山,实在没地儿了。

“从第三届开始,大家开始认识到冰雪旅游的重要,长春市积极主动完善展馆条件,到了这届,雪博会的展馆才有了热乎气儿。”杨安娣深有感触地说。

许多参与过雪博会的干部群众都还记得,经过两年的辛苦工作,人们从冰雪旅游看到了希望,冰雪旅游带来的效益实实在在,作为集中展示旅游成果的雪博会,自然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条件是改善了,但展馆冬天不供暖的习惯没有彻底改变。“我记得当时有五六个展馆有暖气,剩下的两个馆还得靠暖气片取暖,或者靠暖风机来吹……”

吉林冰雪发展的里程碑,凝聚着吉林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心血和智慧。

冰雪发展的吉林路径

冰雪发展的吉林路径

从冰雪旅游开始,杨安娣带领旅游系统的干部群众,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到外地学习取经。“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冰雪旅游开始得到各级干部群众的重视,人们开始行动起来,从冰雪运动向冰雪产业、冰雪经济转型。

这些年一直是边谋划、边思考、边行动。在谋划思考中,吉林踏上一条“白雪换白银”的冰雪新路。

一年一度的雪博会,是全国唯一以“雪”为主题的国际性产业盛会,突出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体育三条主线,扩展冰雪装备制造、冰雪商贸、智慧冰雪、冰雪人才四大领域,突出文化展示、旅游节事、体育赛事、商贸交流、区域合作、人才培训、民俗美食体验等系列数百项活动。

岁末年初,规模盛大的2023年雪博会迎来八方宾客,我们连日来在会场内外接触干部群众,八年来吉林人民的努力历程。大家从一届接着一届的雪博会上,感受到吉林冰雪从旅游到产业,从冰雪经济到冰雪文化的发展历程,看到了“冰天雪地也有金山银山”吉林路径留下的一行行脚印……

从2016年首届中国吉林国际冰雪旅游产业博览会暨国际旅行大会在长春拉开帷幕,至今吉林“雪博会”已走过七个年头。“雪博会”从初步设想到体系庞大的冰雪经济矩阵,从参会品牌430个到参展品牌超千个,从首届现场交易额2200万元到交易额破亿元大关,从探索机遇到冰雪盛宴,正一步一步从一棵小苗,成长为一棵涵盖冰雪多个领域冰雪新生活的参天大树。

吉林“雪博会”的发展历程是吉林冰雪经济成长的微观镜像,也是吉林冰雪矩阵不断壮大的重要载体。

2019年12月13日,第四届吉林雪博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开幕。本届雪博会以“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为主题,历时5天。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展区将免费开放。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2019年12月13日,第四届吉林雪博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开幕。本届雪博会以“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为主题,历时5天。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展区将免费开放。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2019年第四届“雪博会”,首次将冬奥元素引入“雪博会”,冬奥主题馆闪亮登场,吉祥物雪容融回到故乡;国内36家知名博物馆参展;首次邀请当时贫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划定专区宣传推介代言产品。文化和旅游充分融合,旅游与扶贫、商贸融合的局面开始打开。

2020年第五届“雪博会”,首次引入吉林冬季文博会,以“国风·国韵·国潮”为主题,是当时国内首次围绕“冰雪”举行的省级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

2021年第六届“雪博会”,首次采取“线上互动+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设立了“云上雪博会”“家门口的雪博会”分会场,整个吉林雪季期间,举办活动300余项。带动冰雪丝路论坛、“相约北京”吉林冰雪文化周、长春冰雪节、吉林雾凇节、查干湖冬捕节等127项冰雪节事共同点燃冬季旅游市场。

2023年12月28日,第七届吉林冰雪产业国际博览会在长春隆重开幕。人们不会忘记,吉林省突出“三引领、五突破、两坚持”,谋划“十四五”时期冰雪经济发展。

一是引领冰雪实践,践行冰雪经济思想。吉林要成为重要试验田、创新先导区,始终走在冰雪经济实践与思想的前沿。坚定地培育冰雪人口,坚定地培育万亿级冰雪产业;深化冰雪经济研究,持续打造开放的冰雪思想盛会,探索研发“中国与全球冰雪竞争力指数”,对接国际发展。

二是引领冰雪文化,筑就冰雪价值高地。将“最美雪花飘落在吉林、最佳品质滑雪在吉林、最好冰雪故事在吉林”的“冰雪三宝”艺术化,开发冰雪文化产品;将冰雪产品生活化,加大冰雪人口转化;将冰雪文化地标化,谋划国家冰雪丝路博物馆;将冰雪故事国际化,让世界倾听吉林声音。

三是引领冰雪旅游,建设冰雪经济中心。统筹推进长春吉林、大长白山、查干湖向海和莫莫格三大冰雪经济增长极;成立吉林省冰雪标准委员会,推动吉林冰雪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发挥好国家冰雪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滑雪场联盟作用;建设国家冰雪旅游数据中心,服务全国。

2023年1月15日,一位小朋友(中)在练习单板滑雪。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2023年1月15日,一位小朋友(中)在练习单板滑雪。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一要突破体制畏区,增加冰雪有效供给。推进冰雪资源体制改革,推进生态冰雪场馆等重大项目落地,设立冰雪生态重大课题,为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二要突破认识误区,构建全域冰雪格局。冰雪自然、冰雪生活以及相融共生的冰雪文化,都能进行产业开发,都是冰雪经济的主阵地。做好“冰雪旅游东西环线”细化工作,加快完善各城市段精品旅游小环线,以双环线带动冰雪旅游带、冰雪产业集聚区、冰雪城镇发展;强化西部、优化东部,构建联动冬夏、带动春秋、驱动全年的全域、四季发展格局。

三要突破市场盲区,培育温暖冰雪品牌。持续打造“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品牌,突出特色,使目的地形象品牌更具象;传递温暖,使城市品牌更亮丽;优化服务,中国“品质滑雪”品牌更鲜明;打造“雪博会”以及“一会十节百活动”品牌载体集成,使营销矩阵更具集客力。

四要突破效率限区,培育冰雪核心能力。以提升冰雪经济效率为核心,优化冰雪产业要素,搭建冰雪创新生态,着力培育核心竞争能力。金融助力,创新冰雪金融新模式、新路径;互联网赋能,培育智慧冰雪、冰雪装备新势力;全球引智聚才,构筑中国冰雪人才新高地。

五要突破交通偏区,畅快超级流量通道。完善旅游双环线交通与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沈白高铁项目,建设中国最美高铁冰雪旅游带;建设长春、长白山“双门户”,优化东北冰雪旅游格局。

2023年11月18日,一名小朋友在吉林市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滑雪。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2023年11月18日,一名小朋友在吉林市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滑雪。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吉林提出探索研发“中国与全球冰雪竞争力指数”,对接国际发展;冰雪产品生活化,加大冰雪人口转化,冰雪文化地标化;统筹推进长春吉林、大长白、查干湖向海和莫莫格三大冰雪经济增长极……促进文化和冰雪旅游融合、加强冰雪品牌建设、构筑冰雪人才高地、创新冰雪宣传形式。加速推进“白雪换白银”,政策支持先行。

2019年5月,吉林省发布推进旅游业“双线”规划政策,开展品牌提升工程,支持“雪博会”升级,力求将“消夏避暑全民休闲季”“中国冰雪旅游盛典”等打造成群众性节事品牌。2019年12月,吉林省发布《加快推进冰雪产业向冰雪经济跃升的倡议》,提出吉林冰雪经济十大倡议,打造“雪博会”以及“一会十节百活动”品牌载体,以此促进营销矩阵更具品牌、口碑等感召力。2020年2月,吉林文旅“春风计划”出炉,其中包括文旅企业扶持壮大计划、冬季市场引爆计划等9大任务,有8项涉及冰雪。计划对企业产需对接,推动旅游(冰雪)装备科研成果向文旅产品转化;筹备第五届雪博会,谋划“冰雪丝路”国际高峰论坛等。

人们都还记得,2020-2021新雪季冰雪令发布,吉林省准备了千万资金向广大游客和冰雪爱好者发放冰雪消费券,其中雪博会专项消费券可供消费者在雪博会现场购买冰雪装备、文旅产品、商贸特产。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吉林旅游按下“暂停键”,各项举措纷至沓来“雪中送炭”,截至当年年末,吉林省文旅厅出台的《支持文旅企业发展13条政策措施》《吉林文旅“春风”计划》为598家文旅企业退返质保金1.15亿元,为317家滑雪场、冰雪景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补助资金7140万元,为吉林文旅产业输血补气、滋养生息。

2021年2月,吉林省推出支持文旅行业20条政策措施“保企业、保生产、保促销”,持续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开展“雪博会三部曲”活动,立体化推进新雪季市场热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冰雪已经在吉林大地被唤醒,已经被吉林人民赋予新的内涵,冰天雪地获得了新生,吉林人民走出一条冰雪新生活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