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巾帼草编合作社里,合作社负责人周艳文在指导姐妹们学习草编技艺。 张欣禹 摄
过了腊八就是年。榆树市巾帼草编合作社的姐妹们围坐在一起,研究新的草编产品——草编冰箱贴。她们将玉米叶、野草条巧妙编织、搭配,模拟出树木姿态和房屋结构,再经过上色、裱框,一幅年味十足的冬日乡村文创作品便初具雏形。
“以往合作社的草编订单中,生活用品占多数。新的草编冰箱贴不仅在已有的市场上可行,在文旅市场也有机会。”榆树市巾帼草编合作社负责人周艳文表示,合作社每年常规订单金额超过千万元,2024年已完成5300万元订单的出货任务。依托一件件手工艺品,合作社不断获得订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增收新路径。
指尖工艺变指尖经济
草编,是周艳文2016年在长春市妇联举办的培训班上第一次接触的手工艺。“我没想到,村里随处可见的苞米叶竟然能变成钱。”她笑着回忆说。此后,她便开始琢磨,将这项手艺变成一项真正的助农增收事业。
如今,榆树市巾帼草编合作社在长春已经建立16个分社,并成立了巾帼草编联合社。同时,建设乡镇级草编基地17个,分工负责产品设计、产品制作、模具生产、产品销售。三年来,总计实现家庭增收7300余万元。
然而,创业之路并不轻松。很多人最初对草编变现抱有怀疑态度,有些人一度想放弃。大岭镇大岭村的刘春香便是其中之一。“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坚持,逐渐掌握了草编技巧,收入开始稳步上升,每年有一两万元,做得好的姐妹甚至能赚十几万元。”刘春香开心地说。
用产品写名片打品牌
一束彩线、一把秸秆、一块花布,经过巧手加工之后,便成为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工艺品,并有了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在人们的喜爱和赞叹中,这些手工艺品走出省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就是“榆树巧姐”草编。
合作社除了靠订单走量,还通过定制化打造精品。从憨态可掬的动物摆件,到朴实有趣的装饰画,再到民族文化制品,大小不一、花色多样的草编制品从“草根”变成了买家眼中的“潮品”。
“我们通过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从玉米皮的选取、加工、剪切、保存、编织等多方面进行细致讲解,确保手把手教会每一名学员,让她们足不出户把钱赚。”周艳文自信地说。
如今,合作社草编产品涵盖农特产品外包装、家居用品、颈椎保健、婴幼儿用品、室内装修等系列产品,用于风景区和旅游区的草雕系列产品等1000余种,其中80余种产品已申请版权保护。
线上线下结合 产品远销国外
2019年,出口美国66万把吉祥小笤帚、1320万元订单;2021年,向欧盟出口410万个手拎编织袋、3000万元订单……近年来,合作社收获了大量国外订单,这不仅缘于精湛的草编技艺,也离不开灵活的销售模式。
在榆树市妇联的帮助下,周艳文前往义乌学习电商,做产品、开网店、跑展会、设计新品……经过多方努力,草编订单纷至沓来。“我们的草编产品供不应求,一些客户已经同我们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几年,我们还接到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国内20多个城市的订单,销量平稳增长。”周艳文说。
合作社还在辽宁爱河旅游区、天津奕天农产品直销店、长春农博园等地建立了销售点,并建起了天下粮仓、巾帼草编等多个网站和网络直播间。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