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王振东/图
5月15日,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吉林长春拉开帷幕。700多家参展单位、40多万种出版物汇聚一堂,开展首日就有大批读者集聚于此,与书香为伴。
当AI能写诗、能答题、能生成论文,当短视频和算法推送占据我们的碎片时间,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逛逛现东北书博的展馆,就能强烈感觉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书籍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力量。
读书,是抵抗“信息茧房”的利器。
AI和算法投你所好。你喜欢什么,它就拼命喂给你什么,最终将人困在“信息茧房”里,思维越来越窄。而读书恰恰相反,一本书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读历史,跳出当下的局限;读科幻,触摸未来的可能;读哲学,学会质疑与反思。
书不会讨好你,它只会挑战你,让你看见自己未曾想过的视角。
读书是训练“慢思考”的好途径。
AI可以一秒生成答案,但人类历史往往在“慢”中沉淀。读书是一种深度思考的训练——逐字阅读,反复琢磨,然后静静消化。
这种“慢”,恰恰是应对浮躁时代的定力。
当我们习惯了碎片化的浅阅读,思维也会变得碎片化、杂乱化;而系统性阅读带来的逻辑、专注和批判性思维,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
读书是与人类最优秀大脑对话的捷径。
AI再强大,它的数据也来自人类已有的智慧。而读书,是直接与千百年来最杰出的思想者交流。
读《论语》,和孔子对谈;读《百年孤独》,感受马尔克斯的魔幻世界;读《三体》,则是跟随刘慈欣探索宇宙的边界。这种跨越时空的“面对面”交流,是AI无法复制的体验。
读书是“无用之用”的滋养。
读书不会立刻帮你涨工资、换房子,但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气质、眼界和格局。那些看似“无用”的文学、艺术、哲学,恰恰在关键时刻让自己比别人多一份洞察力,多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向AI提问可以给你答案,但只有人类能从阅读中获得灵感与顿悟。
读书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自由。
在AI主导的信息洪流中,受众常常被动接收内容,而读书是少有的“主动选择”。当拿起一本书,意味着我们决定花时间探索某个领域,而不是被算法牵着走。
这正是独立思考的起点。
书是AI时代的“人类结界”。
智能体越发达,读书的意义反而越凸显。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保持人性深度、精神自由的堡垒。
正如本届东北书博会的盛况所示,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们对好书的渴望从未消退。
在AI铺天盖地的时代,阅读依然是我们作为“人”的珍贵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