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王振东/图
7月5日,长春新民大街的百年黑松迎来了崭新的晨光——这条北起解放大路、南至新民广场,全长1445米的历史老街,在历经140天的保护性改造后,正式揭开了褐砖碧瓦下的新故事。
作为吉林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它不仅承载着14年抗战与1945年胜利的历史记忆,更在“保护第一、文化引领”的理念下,成为激活“北国春城”文旅活力的新地标。
140天改造:让老街焕发活力
新民大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33年。此后历经更名,直至新中国成立才定名为“新民大街”并沿用至今。2009年,新民大街“四部一院一衙”与伪满皇宫旧址一并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12年6月8日,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东北地区历史上的第三条国家级“名街”。这条被誉为“长春近代建筑博物馆”的大街,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愈发凸显。
改造前的新民大街,面临着诸多问题。道路院落破损,历史建筑被围栏遮挡,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需求。
2025年2月,长春市正式启动新民大街保护提升工程,秉持节约、高效和坚守“保护第一、文化引领、开放共享、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不对文物本体产生任何扰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系统性修缮与改造。
长春城投集团项目负责人陈海峰介绍,这场历时140天的改造,始终围绕“修缮一条街,焕新一片区,提升一座城”的目标。
院落改造方面,对沿线13个院落开展拆围透绿、空间退让、疏枝透影、设施赋能、亮化添彩等措施,拆除围挡、退让空间,增设木质栈道、休闲座椅,释放出相当于4.5个足球场面积的“城市呼吸带”,新增13处口袋公园,将不相通的院落变成了市民公共空间,打造出舒适、流畅、休闲的步行空间体系。
市政设施提升上,将地下通信、给水、燃气、热力管线迁改至路外,交通、路灯、公安监控等设施实现多杆合一,大大提高了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提升了街道的整体美观度。
建筑提升工作中,长春日报社旧址被改造成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银茂大厦、中泰海洋馆等非文物建筑的外立面重新修缮,连吉林电视塔都换上了“新装”。
匠心磨砺:延续历史肌理
设计团队负责人、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公园城市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炎介绍,在严格保护和延续街区的历史肌理、空间尺度和景观风貌的基础上,设计团队遵循“保护第一、文化引领、开放共享、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当代审美的设计理念,通过系统性更新重塑历史街区的文化活力。
以院落沿线矮围墙为例,设计团队参考了历史资料中的“土叠坪”样式,施工中没有采用石片粘贴,而是采用黄锈石和毛石组合。石匠师傅们以“绣花功夫”对待每一块砖石,用手工和经验,对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块进行排列和砌凿,通过石材的天然肌理来凸显厚重感。
“让每一块砖、每一棵树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体现城市更新。”李炎说。
如今,修缮提升后的新民大街总体呈现出“一核一轴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一核”即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一轴”为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轴;“多节点”则是沿线13处院落,以点带面塑造城市文化中心,激发“文化城”新活力。
1445米的长度,不仅是街道的丈量,更成为历史刻度的具象化,“14”寓意十四年抗战,“45”代表1945年抗战胜利,每一步行走在新民大街上,都如同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对话。
商业焕新:老街上的“新烟火”
“来杯‘新民时光’特调咖啡?”在吴彦祖主理的“Whatever Coffee”里,店员正为顾客端上印着老街建筑图案的拿铁。这家开在历史建筑里的咖啡馆,保留了原有的红砖墙和木窗棂,坐在窗边喝咖啡,抬头就能看见对面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的褐砖碧瓦——这是新民大街商业业态的一个生动缩影:老建筑里装着新故事,市井烟火中透着时尚潮味。
负责街区业态运营的中奥梵木商业,以“文化为魂、活力为翼”的理念,引入了29家特色店铺,首批20家已开门迎客。这些分布在三大区域的店铺,各有各的精彩。
城市记忆漫游带,在近4000平方米的沿街空间里,藏着“老长春”的新表达。言几又书店专门开辟了“长春城市记忆书架”,陈列着讲述本地历史的书籍。
青年文化社群中心,885平方米的装配式空间里,成为了年轻人的“社交第三极”。马尾咖啡的香气混着三旬糖水的甜意飘出窗外,大学生主理人的潮牌店、手作香氛工作室挨在一起,这里既能自习办公,也能约会聊天,还能参加“大学生创业市集”。
艺术时空引力场,吉林电视塔顶层的宋洋美术馆,把北京798的艺术基因“搬”到了长春。开馆首展“BAD GIRL 19周年”特展,用先锋艺术转译城市美学;塔下的“白咖夜酒”小店,白天卖咖啡,晚上变清吧,年轻人看完展览,能接着在街头小聚。
来一场city-walk,喝一杯咖啡,翻开一页故事,交一个朋友,在新民大街的晨光与暮色里,感知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温度。
科技赋能历史:触摸历史的“新玩法”
作为街区“历史文化担当”,这里构建了“一馆三厅”的文博矩阵。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原长春日报社)是核心,里面设“新民更新”“长春故事”等五大展览,用老报纸、旧物件、互动装置串联起城市记忆;线的伪满国务院旧址(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伪满司法部旧址(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伪满综合法衙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南湖院区)还设有三个专题展厅,分别展示长春近代历史、白求恩医学故事等。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科技+文物”的融合,全息投影让“老长春人”从老照片里“走”出来,讲述当年的街景故事,百年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除了博物馆,整个街区都是“没有围墙的课堂”。沿街重要建筑墙外设有数字化导视系统,扫描二维码即可体验AR交互,360度实景漫游,实现建筑可阅读,历史可互动;在不久后即将开行的双层观光巴士上,智能讲解也会告诉你“下一站的老建筑里藏着什么秘密”。
长春市文广旅局还推出了10条主题旅游线,“历史探秘之旅”串联伪满皇宫、新民大街、人民广场;“自然野趣之旅”从街区出发,一路到净月潭、莲花山;“产业寻踪之旅”能参观长影旧址、一汽历史文化街区——不管是想了解历史,还是想亲近自然,都能找到适合的路线。
一轴连两翼:重塑长春文旅版图
“从新民大街步行3分钟到桂林路喝杯咖啡,再坐两站公交到长影旧址博物馆看场电影,一天能体验三种长春味。”长春市朝阳区旅游管理中心主任陈玉晶说,新民大街的焕新,不仅是一条街的变化,更串联起了整个长春的文旅版图。
以新民大街为“中轴”,向东3分钟是桂林路商圈——这里有长春最具烟火气的咖啡酒吧街,近百家小店藏在老巷里,午后在大杨树下喝咖啡,傍晚在霓虹里小酌,透着“长春式闲适”;向西450米是红旗街商圈,长影旧址博物馆里藏着新中国电影的记忆,“这有山”把“一座山”搬进了城市,54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驶过,带着长春独有的城市气质。
“一轴两翼”的格局,让游客能“逛一条街,玩遍全城”。在新民大街看历史建筑,去桂林路尝遍大江南北的小吃,到红旗街买潮流好物,晚上还能坐54路有轨电车看夜景。
朝阳区还在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配备了80多位服务保障人员在岗,不管是问路还是求助,随时都能找到人。
活力开街:见证一座城的焕新
7月5日至 6日的开街活动,更是把这份“丰富性”拉满。
118场活动从早到晚不停歇,有穿着民国服饰的特色巡游,有街头艺人的爵士乐演出,还有“长春记忆”主题市集;21处沉浸场景藏在街角巷尾,可能在老建筑门口遇见“NPC人物”,也可能在口袋公园看到光影秀;集章打卡还能换限量纪念品,不少市民已经提前列好了“打卡清单”。
新民大街的蝶变,不仅是长春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积极实践,更是对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创新探索。作为城市文旅新地标,新民大街串联起伪满皇宫博物院等历史地标,构成了城市核心区;向东形成以净月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为中心的生态文化之旅;向西形成以长影旧址博物馆等为载体的产业文化之旅。同时,伊通河55公里滨水绿道等构成的城市滨水景观带,与新民大街共同绘就长春“一心一带两翼”全域文旅融合发展总体格局。
青砖墙上的斑驳痕迹,是时光留下的印章;玻璃窗里的欢声笑语,是新故事的序章。自7月5日开始的新民大街,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每一个人——来这里走一走,在1445米的老街里,读懂长春的过去,遇见长春的未来。
一条街见证一座城的历史文化保护之路
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通向未来。新民大街的改造实践,为长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之路。
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东风大街上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汉白玉基石,以及周围红砖碧瓦、斗拱飞檐的特色建筑群,不仅是几代长春人的记忆,更是新中国一段刻骨铭心的纪念。
当前,中国一汽博物馆建设正在加紧推进。该博物馆将通过挖掘历史故事、历史车型,整理各个阶段造车设计师、工匠的奋斗故事,推动汽车工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在一汽文旅1号示范线上,一批批汽车爱好者跟随着车轮的转动,翻看着新中国汽车工业成长篇章。
作为人民航空事业摇篮,长春航空城的标识也愈发明显。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的航空博览中心一期项目的施工人员正在做收尾工作,为今年的航空展做准备。
从2011年至2018年,空军在长春连续举办了7届“空军航空开放活动”。2019年升级为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暨长春航空展。每一届的长春航空展都是一次航空领域的盛大集会,从惊艳面世的飞行表演到沉浸式体验,航空展给全球军事迷、航空迷带来一次次的震撼和惊喜。
长春也规划以航空航天博览城建设为突破口,带动西部城区面貌整体提升,促进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从研发、制造到文旅体验的“大航空”IP,展示长春“航空城”形象。
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早期建筑,如同凝固的镜头,记录着新中国电影的辉煌记忆。长影旧址博物馆自2014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一直深受影迷追捧。
今年五一假期,长影旧址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3万人次,同比增长3.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根据长影经典影片《刘胡兰》《上甘岭》改编的红色舞台剧《长歌烽火》增加演出场次,场场爆满,博物馆成为假期热门打卡地。
长影旧址博物馆既保护了历史,又通过创新利用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命。
长春以新民大街的改造为缩影,编织了一条贯通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从一汽工业博物馆的匠心叙事,到航空博览城的凌云壮志,再到长影旧址的光影重生,这座城市始终以“保护为基、创新为魂”的理念,让工业遗产诉说时代记忆,让历史建筑焕发当代活力。
这不仅是一条街的更新,更是一座城的文旅焕新——它证明,真正的保护绝非凝固时光,而是让历史与时代对话,让记忆与生活共鸣。长春的实践为全国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鲜活样本:唯有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拥抱创新,方能铸就“可触摸的历史、可感知的当下、可期待的未来”,让城市真正成为传承文明的生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