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家观察|历史建筑回归“人民叙事”的长春实践

凰家观察|历史建筑回归“人民叙事”的长春实践

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王振东/图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

长春新民大街历史建筑一角。

长春新民大街历史建筑一角。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历史建筑遗存不仅仅是城市的物质资源,更是文化资源。不同时代的建筑在一座城市中和平互处,互相依存,共同形成城市发展变迁肌理脉络,体现城市的价值特色。可以说,历史建筑是岁月的刻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座城市灵魂的栖息地。它们宛如一个个不做声的“容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如何才能在保护的过程中发挥历史建筑在当代的价值,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共同考题。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春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解法。在这里,历史建筑正悄悄“变脸”——曾经的历史街区、废弃的净水厂变身成为城市会客厅,公馆改成咖啡馆。曾经的岁月遗迹,逐渐转变为市民游客共享的空间,演绎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人民叙事”。

7月5日,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

7月5日,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

拆围透绿:历史街区变成公共会客厅

清晨六点,长春市朝阳区新民大街街心木质栈道上已经迎来了好几批晨练的老人。这条1445米的老街,1933年建成时叫“顺天大街”,是伪满洲国的“官厅街”,伪满国务院及“八大部”中的“四部”旧址建筑群均在此。长春解放后,这些建筑也回到了人民手中,成为服务人民的重要设施。

在长春城市发展中,这些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在此次改造中,由长春日报社旧址改建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也备受关注。与该馆联动的“三厅”:伪满国务院旧址(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伪满司法部旧址(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伪满综合法衙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南湖院区),成为展示长春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让市民和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在今年2月启动的街区改造升级工程中,施工队拆除了13个院落的围挡,扩展了4.5公顷绿地,建成了13处口袋公园,将相当于四个半足球场的空间全给了市民和游客。

7月5日,市民在新改造的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口袋公园休息。

7月5日,市民在新改造的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口袋公园休息。

“以前院子都围着,人行道也窄。”住在附近的王阿姨记得,改造前的人行道有高低不平的地方,散步都要小心。现在人行步道整齐干净,每天她都要和“老闺蜜”们从南到北逛一圈,“你看这说明牌,写着‘1445米’里藏着14年抗战和1945年胜利的故事,孩子在玩的时候就把历史听进去了。”

作为在这里居住了长达40年的老街坊,谢光喜对新民大街往昔的模样再熟悉不过。他说,被围起来的建筑显得“高冷”。街区改造之后,空间更通透了,老街坊们也有了遛弯的公园。

改造不只是拆墙。施工队把水电气的井盖移到了路边,红绿灯和监控器合并成“智慧杆”,连公交站亭都复刻了老建筑的拱窗造型。改造后的街区具有能让人“慢”下来游逛的魅力,“松弛感”油然而生。长白山宾馆门前,由空地改建的口袋公园,花坛里的花开正盛,几位阿姨正在拍照。由南往北,开阔的人行道整洁平坦,当地的主播纷纷在此开启了直播。沿街的美食店铺,年轻人在排队打卡。

焕新亮相的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咖啡馆。

焕新亮相的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咖啡馆。

这种“拆围透绿”的思路,在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更彻底。1932年建成的长春市第一净水厂,曾是全市的重要供水设施,2015年迁址后,当年曾有一个提议,这块土地位于城市黄金地段,净水厂迁走后能不能直接开发房地产?全部推倒重来,这在当时是回报高、见效快的办法。但城市发展坚持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好“文化账”,长春决心要保留好净水厂内的历史建筑,更留住城市文化的根和魂。

于是,2016年,长春市从保留历史文化遗迹角度出发,按照“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绿化资源、最大程度尊重历史文化遗迹、最大程度塑造城市生态活力”原则,对净水厂遗址进行改造建设。两年后,净水厂旧址变身水文化生态园,对公众免费开放。曾经的机床和机械零件,经过艺术家的巧手改造摇身一变,成了雕塑景观,连管道都成了孩子们钻来钻去的游乐设施。因其建筑特色,93岁的第一净水车间成了电视剧《人世间》取景地。

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沉浸式原创戏剧《南岭1932》在4月正式上演,该剧采用行进式表演,彻底打破“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的固有模式。在这里,观众可以自由穿行于各个场景之间,甚至能与演员近距离互动。全新的体验不仅引领市民游客开启了长春文旅新体验,更实现了工业遗址保护与文艺作品创新的融合。

“上周刚看了《南岭 1932》,就在原来的厂房里演。”大学生李明恬说,那场戏讲的是伪满时期的故事,观众跟着演员在车间里转,砖墙的凉气混着剧情里的紧张,“好像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现在这里每天有3000多人在园区休闲娱乐,老人在草坪上打太极,年轻人在树荫下晨跑。90年前的工业遗产,成了长春市区内最接地气的社区公园。

老建筑里的新花样:从“看”到“玩”的转身

保护并不意味着让历史建筑凝固,而是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让历史建筑融入现代生活,让市民和游客获得精神的归属感、参与的责任感并得到切实利益。这也是长春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动因。

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曾是长春最热闹的商街,现在4.5万平方米的百年老建筑里,藏着更热闹的新玩法。今年五一,50万人涌进“春京西戏剧节”,排队观看“安迪·沃霍尔:镜像与裂变”展的观众绵延数十米,波普艺术的强烈色彩映照着斑驳的砖墙。

游客在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拍照打卡。

游客在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拍照打卡。

改造不是把老房子刷一遍就完事儿。施工团队拆了违建,加了步行连廊,却特意留着墙皮的斑驳。如今,这里既有博大东方美术馆、空·美术馆等文化殿堂,也有灵境研究院VR元宇宙馆、奇梦剧场等先锋空间,还有向北书店、邮局咖啡等特色业态,形成了“艺美学、深阅读、慢生活”三位一体的沉浸式消费场景。

长春文旅集团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负责人姜洁介绍,运营团队坚持“文化艺术+现代生活”定位,通过百年建筑与新兴业态的结合,推动本土化、国际化、专业化和生活化,打造文旅融合的场景空间业态产品。

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举办快闪活动。

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举办快闪活动。

北书房·新华诗歌书店更会玩。伪满时期的满铁图书馆旧址,木质穹顶和彩色玻璃窗原样保留,却在角落摆上了咖啡座。在这里举办的读书会上,有人读着写给红砖墙的诗,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泛黄的书页上,连空气都带着时光的味道。“以前觉得历史书很枯燥,”书友张迪说,“但在这里,好像能跟过去的人和时光对话。”

长春市朝阳区北安路与文化街交会的东本愿寺院内,8棵高大的沙冷杉已经长出了新绿,“杉·美术馆”即将亮相。周边的空地也将改造城停车场和街心公园,方便附近居民。

松苑宾馆深处的“老楼”,保护修缮也进入新的阶段。1933年建的欧式城堡,曾是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官邸,大理石壁炉和尖塔楼无声地讲着变迁。按规划,这里要改成咖啡馆,再用一百年。。当地承诺要把这里真正“还给人民”,在消费当中享受愉悦,接受教育。

修旧如旧:让老建筑 “活” 在当下

长春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从来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带着 “修旧如旧” 的敬畏。丰乐剧场修缮中,施工团队现场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每块砖石建档,仅一面墙的测量数据就需校核3次,堪称“考古式”的精细作业。作为未来吉林省交响乐团的驻地,贝多芬的名曲要从80多年前的穹顶下余音绕梁。

长春新民大街历史建筑一角。

长春新民大街历史建筑一角。

这种“考古式”修复,在新民大街更常见。500多米的毛石挡墙,石匠师傅们手凿斧劈,每块石头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手作的温度,机器代替不了。”设计师说。现在走在街上,新铺的木栈道踩着不硌脚,公园动线更符合游客习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都是为了让人待得舒心。

松苑宾馆 “老楼” 的维护者们同样细致。他们在建筑构件张贴标识牌并注明修缮信息,坚持“修一次管一百年”标准,为全省历史建筑修缮恢复树立标杆典范。

曾是国内最大的轮式拖拉机生产基地、现在是工业遗迹公园——长拖1958将老厂房变身文创园,既保留了长春拖拉机厂的红砖厂房、钢铁桁架等工业元素,又融入现代艺术装置与涂鸦墙,吸引大批年轻人打卡拍照,也成为城市文化与情怀的全新载体。

以游标卡尺为创意的“辉煌之门”,高高地矗立在园区的显著位置。道路两侧用石材铺装的胶片造型,凸显电影城气质。由各种机械零件组合而成的图案,充满浓浓的年代感和机械感。既有齿轮组合成的地图,又有齿轮和螺丝帽拼成的钟表;既有矗立在半空的发动机风车,又有多个金属人组成的“行走的时间”;还有以乳白色为主色调的“电车回忆”主题景观,就连路灯也做成了螺丝钉的形状……长拖1958用独特的设计语言,引领人们重温工业时代的荣光。

人民叙事:历史建筑的终极意义

为放大“长春就是长春”的独特内涵,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城乡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2024年12月1日,《长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施行。

长春的老建筑改造,有个不变的理:为好看,更为好用。新民大街的口袋公园没装华丽的雕塑,却摆了好多长椅;水文化生态园的草坪不围栏杆,孩子们能随便跑。这些细节里藏着一个词:尊重。

7月5日,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揭幕现场。

7月5日,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揭幕现场。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长春市有历史建筑353处、677栋。近年来,紧紧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当地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多重价值,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历史建筑“还”给人民。在保护中活化利用,在利用中更好保护,实现文化功能再造,讲好长春故事,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这些历史建筑不再是被尘封的遗迹,而是成为了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城市公共服务的载体,成为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空间。

当新民大街“1445 米”(14 寓意抗战 14 年,45 代表 1945 年胜利)的历史刻度亮相。长春用实践证明:历史建筑的价值,不在于被供奉为 “标本”,而在于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当市民和游客漫步在新民大街,欣赏着历史建筑的风貌,感受着口袋公园的绿意;当人们走进水文化生态园,在老厂房中体验艺术的魅力,了解城市供水的历史;当人们在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穿梭于古街小巷,享受着文旅融合带来的乐趣,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人民与建筑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

市民在修缮完成的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散步。

市民在修缮完成的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散步。

作为历史的“容器”,建筑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而人民则用智慧和行动,重新定义了这些空间,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夕阳西下,松苑宾馆的“老楼”在暮色里显出温柔的轮廓。不久后,这里的咖啡馆会飘出香气,丰乐剧场的音乐会要开场,新民大街的路灯会亮起暖黄的光。这些老建筑见过太多风雨,现在它们终于有了新身份:不是冷冰冰的“文物”,而是热热闹闹的“会客厅”。

这大概就是 “人民城市” 的含义:每块砖都记得过去,每扇窗都看得见未来,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每寸空间,都属于生活在这里的人。

7月5日,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现场。

7月5日,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