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从线下奔波到“掌上办”,我省就业服务成效显著。年初至今,全省人社系统以“六大体系”为支撑,推动就业形势持续向好:1847场线上线下招聘、17.86万个岗位供给、3.35万次就业意向达成,这组数据背后,是政策赋能、数字转型与精准服务共同构成的就业保障网,为全面振兴注入坚实民生支撑。
精准服务重点群体 筑牢就业基本盘
用心服务重点群体,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对高校毕业生,我省打出政策“组合拳”护航就业创业。政策赋能,持续推进“乐业吉林”援助行动、“筑梦吉林”引航行动、“创响吉林”扶持行动等十大行动30条具体措施。在稳就业方面,稳定政策性岗位和公共部门岗位,公务员招考规模持续稳定,事业单位年度招聘计划60%以上面向高校毕业生,国有企业招聘也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倾斜,同时全省每年拓展、归集就业岗位至少20万个。
省人社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实施“一校一员”包保机制,69名人社干部全覆盖包保省内高校,开展“职引未来”系列招聘433场,8789家企业提供岗位14.49万个,19.7万人次参与求职,3.44万人达成就业意向。
长春市创新开展“长聚学子·春城暖才”活动,覆盖大一新生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全周期:面向新生推出“春城卡”,提供入学季免费公交与景点游览;组织“万名学子游长春”活动,开发四季精品线路;年内将建成150家实训基地、200家见习基地,提供 1.4万个岗位。19位市级领导包保高校开展41场宣讲,计划开发岗位10万个,实现12万毕业生留长。
四平市“创业奋斗 就在四平”宣讲会联动200余家企业进校园,7000个岗位吸引6000名毕业生参与,583人当场签约;驻平高校推行“学术+应用”双轨培养,今年完成1642人学历提升招录,开发281个科研行政岗位,形成“本地深造—就地就业”闭环。
多维发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全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四季春”行动和农民工资性收入提升计划,推动214.69万人实现转移就业。
长春市打造“妈妈岗服务驿站”,为育儿女性提供弹性工作制岗位;吉林市通过早市和公益市场开发援助摊位,帮扶101名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增收”。四平市铁东区开展“政校企直通车”活动,依托“市级统筹+县区协同”机制挖掘7547个岗位,其中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释放1370个编制,八大重点产业开发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等急需岗位1700个,同步开发725个就业见习岗位。
数字赋能与专项活动 激发就业市场活力
我省积极完善就业信息“一库一平台”,“吉林就业”微信公众号上线“掌上服务窗口”,“96885吉人在线”平台实现“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转变,通过智能匹配推送岗位信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四平市数字经济产业园构建“实训—实习—就业”全链条模式,结合京东运维、大疆无人机等项目开发3000个实训岗位,20余家企业携800个岗位走进省内外高校,“直播带岗”覆盖14.4万人次,“五个一”专员服务制为2350名毕业生精准匹配岗位。
为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吉林开展“学电商促就业”专题培训,计划培养2000名“新农人”“新主播”,设置“职业规划+实战实训”课程,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并给予政策优惠。
各地结合实际,举办专项活动搭建供需对接桥梁。全省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品牌活动,长春理工大学春季双选会吸引256家企业提供2万个岗位,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东北地区专场提供1.3万个岗位,直播带岗观看人次达14.4万。
政策保障与服务创新 构建就业生态新格局
构建“大就业”格局,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我省整合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力量,围绕新质生产力、重点行业挖掘岗位,针对重大项目开展用工保障与技能培训,全省统一推行基层就业服务“五个规范”(服务设施、制度、清单、事项、流程),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就业优先战略,通过开发更多岗位、促进更快匹配、提供更优服务,为吉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就业保障。
安居服务同步强化,长春市已发放毕业生政策补贴2.91亿元,四平市2880套青年公寓投入使用580套,为400名毕业生发放补贴458.4万元。截至6月中旬,四平市今年已吸纳4693名高校毕业生,完成省定任务60.11%,驻平高校2025届毕业生留吉就业率达47%。目前,全省正以“十大行动30条措施”为抓手,持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人才留吉就业创业,为吉林全面振兴集聚动能。
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省将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不断加大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力度,让就业之路成为百姓的幸福之路。(万双)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