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去年以来在全省悄然铺开,致力于让参保群众步行一刻钟,甚至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医保服务。
如今,历经一年的精耕细作,这张覆盖全省的便民服务网织得是否紧密?“圈”里又发生了哪些暖心故事?
镜头一:住宅里的“医保课堂”
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洒进长春市天富北苑小区张大爷家的客厅,茶几上摆着一沓医保宣传册。
社区工作人员半蹲在沙发旁,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耐心地为张大爷讲解。“您看,点这里就能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并可以查询到备案办理进度。”72岁的张大爷扶着老花镜,一边点头一边感慨:“我这腿脚不利索,原以为要折腾到区里,没想到你们上门教得这么细致!”
张大爷退休后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今年开始决定冬天去海南“猫冬”,家人又远在外地,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成了难题。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便主动带着政策文件和操作指南上门。工作人员手把手教老人完成备案,临走前还留下12393服务热线电话号。
“现在政策像长了脚,直接跑到咱老百姓家里来!”张大爷开心地说着。
镜头二:解忧窗口在身边
“医保缴费月底截止,我儿子还在外地,自己又不太会用智能手机,这可咋办?”在长春市东梅社区服务大厅里,67岁的姜阿姨攥着手机,额角沁出汗珠。
原来,她在微信群看到缴费提醒后心急如焚,一路小跑赶来求助。窗口工作人员见状,立即搬来椅子,倒上一杯温水,“阿姨您别着急,我们来指导您缴费!”
工作人员熟练地指导姜阿姨“扫一扫”缴费二维码,逐一帮助核对个人信息。不一会,缴费成功的提示显示在手机上,姜阿姨长舒一口气,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这‘帮办代办’真是救急啊!”工作人员表示,像姜阿姨这样的老人,每月要接待数十位。
镜头三:乡间的“流动服务站”
医保“零距离”的服务不止在城市,还活跃在田间地头。
今年春耕时节,白山市六道江镇老营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多在田间抢抓农时,村里留守的多是腿脚不便的高龄老人。面对这些不熟悉医保政策甚至对陌生人抱有警惕的老人,一支身着蓝马甲的医保服务小分队逐户叩门走访。
“大娘,参加医保就是给自己‘存钱’呢!头疼脑热去医院看病能省下不少。”服务小分队队员半蹲在炕沿边,将政策文件上的专业术语转化成简明易懂的“大白话”,时而提高音量反复解释,时而用手机播放参保案例短视频。
自2025年医保参保季开启以来,我省已组建千余支医保服务小分队,他们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社区乡村,讲政策、送服务、办参保,真正把医保窗口延伸到了家里。
镜头四:“妈妈式”服务更贴心
在吉林大学前卫校区,大三学生陈昊然用手机扫码完成医保缴费后,对着校内的医保服务点开启了打卡自拍模式。
“作为大学生,我们认为自己还年轻,用不到医保。但在学校服务点老师讲解下,我们了解了医保的重要性,并学会了用手机缴费,也知道有医疗费用发生时,可以用刷医保卡直接享受报销待遇。”陈昊然说,好多外地同学都对吉林省的医保服务赞不绝口,对于不熟悉医保的大学生而言,吉林医保服务就像开启了“妈妈模式”。
据吉林大学医保服务点负责人介绍,2024年,我省医保部门联合吉林大学在校内设立医保服务点,提供参保登记、待遇服务、异地备案等20项高频医保业务,全校1.7万余名教职员工足不出校即可享受医保服务。
近年来,我省医保服务与群众的距离越拉越近,吉林医保服务的每一次改革与创新,都成为“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的生动注脚。
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未来,我省将继续深化“医保+X”的服务模式,推动服务下沉与数字赋能融合,让家门口的“医保驿站”不仅成为政策宣传的窗口,更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温暖港湾。(何泽溟)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