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吉林的黑土地上孕育着希望,一条贯通产销两端、连接城乡发展的农业全产业链正悄然延展。
7月17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梨树县等地,循着这条产业链的脉络,探寻我省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的振兴路径。
七月田间,玉米长势喜人,宽大的叶片在风中舒展。这里是梨树县全国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商品粮基地,梨树县正全力打造100万亩国家绿色玉米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产业链筑牢源头根基。
“看这根系多发达,免耕播种让土壤更透气!”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俯身拨开根部表土,湿润疏松的黑土中,细密的根系纵横交错。
2021年起,梨树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构建起“梨树模式3+1”推广体系。王贵满介绍说,梨树模式不断提档升级,通过精准施肥、智能监测等技术,让农民直观感受到增产实效。
这些技术创新的背后,是对黑土地特殊价值的深刻认知。
在中国黑土地博物馆,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院长杜欣道出缘由:“黑土地被称作‘耕地中的大熊猫’,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其保护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
展柜里的土壤样本见证着变迁,动态展板通过数据对比清晰显示,免耕播种、轮作休耕等技术让黑土有机质含量逐年提升。
近年来,梨树县深耕“黑土地保护与农业现代化”,依托两大国家级研发基地攻克核心技术,建成4个“梨树模式”万亩示范区,联动东北四省区103个基地,带动保护性耕作超百万亩,助力玉米增产;自主研发的免耕播种机等农机获多项专利,构建含20余项标准的“梨树模式”体系,同步提升机械化水平与黑土地保护效能;创新300公顷连片示范单元及“双保全统”托管模式,推动规模种植与现代管理深度融合,让黑土地既是稳产“粮仓”,更是产业链坚实的“第一环”。
黑土地的保护是产业链的根基,科技创新则为链条注入了向上生长的动能。
位于公主岭市的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全国唯一以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高区。
依托这一独特定位,农高区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先行先试与示范引领作用,为区内企业搭建了高质量发展脉络。其中,吉林省鸿翔种业有限公司以技术突破驱动种业迭代升级,同样扎根于此的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则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产业链价值跃升。
在鸿翔种业的实验室里,保温箱内的幼苗处于精准调控的恒温环境中,科研人员同步记录生长数据,为种质创新积累关键信息。
企业负责人介绍,为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公司在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布局建设生物育种中心,运用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加快种质创新。目前,其在吉林扶余、甘肃张掖及公主岭的三座生产中心已建成8条现代化生产线,年产能超2亿斤;引进国际领先的穗烘技术,全力助力公主岭打造全国玉米制种大县。
从育种端的技术突破,到加工端的价值升级,玉米在产业链上完成了一次次“蜕变”。
农嫂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穗穗鲜食玉米经过剥皮、清洗、灭菌等工序后,通过真空锁鲜工艺封装成袋。据介绍,4条生产线全速运转时日产可达60万袋,年加工能力达8万吨;全产业链标准化和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不仅让产品获得国际认证,更使其成功打入24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产业的集聚发展,让链条的韧性愈发强劲。如今,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鸿翔、先正达等种业龙头企业汇聚于此,国际种业研发中心、鸿翔种业加工厂等项目相继落地,已培育引进4家“育繁推一体化”玉米种子企业,年销售种子达9000万斤,成为东北重要的种子集散地。
吉林农业对全产业链的精耕细作,正让这条贯通城乡的“金链”持续焕发生机,为城乡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曲镜浔 叶爽)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