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评|何必苛责“猴戏”? 情绪快乐也是正经事!

凤鸣评|何必苛责“猴戏”? 情绪快乐也是正经事!

凤凰网吉林贺宝庆/文

最近有朋友说,长春动植物公园的西游主题游园,不过是场“猴戏”,无非是供人拍照打卡,没什么教育意义。这话听着,倒像在说夏夜的晚风不够凛冽——本就不是一个赛道的事,何必用一把尺子量到底?

自动播放

情绪文旅的内核,从来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是让人心安的“共鸣”。你看那园子里,“雪饼猴”的东北话脱口秀一开口,满场的笑声能掀了顶棚;“高老庄”前,祖孙三代争论着电视剧里的屋檐颜色,比课堂上的历史课还热闹;小朋友拽着“玉帝”的衣袖问金箍棒的秘密,眼里的光比任何课本都亮。

这些瞬间,不正是86版《西游记》里的故事,从泛黄的胶片里走出来,和现代人撞了个满怀?

有人说这“太浅”,可旅行本就该有千万副模样。古人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也是在山水间求一份情绪的舒展?如今生活节奏快了,压力像根绷紧的弦,总得有处地方能让人松松劲儿。西游游园里的互动、笑声、合影,恰是给紧绷的神经按了按肩——你不必记知识点,不用写观后感,只要跟着乐、跟着闹,把KPI和deadline暂时丢在脑后,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治愈”。

更何况,这热闹里藏着文化的影子。“师徒四人”的巡园队伍走过,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视频,配文“DNA动了”。这些不正是经典在当代的另一种活法?它不用“之乎者也”的腔调,却让孙悟空的机灵、唐僧的执着,借着笑声钻进了人心。比起硬邦邦的“教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共鸣,或许更能让文化扎下根。

自动播放

有人担心“只顾着玩,丢了意义”,可意义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模样。五一期间24万人次的客流里,有带着父母来寻童年的80后,有牵着孩子来见“偶像”的年轻爸妈,他们在园子里买根烤肠,笑声落了,消费的活水也跟着动了。这何尝不是情绪消费在扩内需、促消费里的一份力量?

当然,我们也得说句实在话:情绪消费不是“万能药”,打卡拍照也不该成了旅行的全部。但对西游游园这样的尝试,不妨多些包容——它或许给不了你深奥的道理,却能给你实实在在的快乐;它可能成不了“文化讲堂”,却让更多人愿意靠近文化、谈论文化。

说到底,文旅的意义,本就是让人在奔波里找个歇脚的地方。有人爱博物馆里的沉静,有人喜主题园里的热闹,只要能在其中寻得一份心安,便是好的。毕竟,能让人笑着、乐着,把日子过成“诗和远方”的模样,又何尝不是一件正经事?

这正是:西游故事新演绎,笑声里藏文化魂。心安之处皆风景,何必事事论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