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日,国庆黄金周首日,长春航空文化展示中心内人潮涌动。“火星营救VR”项目前排起蜿蜒长队,文创市集里游客络绎不绝。

航空文化展示中心表演活动。来源:长春文旅 尹霁虹/摄
下午3时,百年历史的新民大街准时开启步行街模式。巡游队伍中,“哪吒”踩着风火轮与孩子们击掌互动;爆款文创帆布包摊位前排起长龙;各色美食摊点前,满是游客期待的目光。

新民大街巡游活动。来源:长春文旅 王强/摄
与此同时,长春动植物公园内依然延续着往日火爆。在“雪饼猴”的带领下,游客们挥舞五星红旗,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
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长春国庆假日首日的热闹图景。而这份热闹的权威注脚,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178.6万人次游客、12.47亿元旅游收入——长春文旅市场用一场漂亮的“开门红”,宣告了“金秋战役”的初战告捷。
何以“爆红”?
航展热效应的精准接棒
这份火爆并非偶然。它是长春市超前谋划、系统布局的必然成果,是继9月26日航展复盘会、28日专题调度会后,全市文旅战线交出的一份“善作善成”的答卷。

此前航展的成功,为长春种下了“信任”的种子。99.6万观展者口口相传的,不仅是战机的雄姿,更是1.5元的矿泉水、夜空的无人机秀和“随到随走”的公交服务共同铸就的“城市温度”。这份超越期待的体验,重塑了长春“高效、时尚、有温度”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强大的口碑引力场。
国庆期间的航空文化周,正是对这引力的精准承接。它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实现了从“观看”到“体验”的深度升级:27个互动项目让航天梦触手可及,蓝天公园的交响乐与无人机表演将震撼延续至深夜。长春航展这个超级IP,正在转化为可持续消费的文旅产品。
何以“留客”?
全城联动的氛围营造
如果说航展热度是“火种”,那么长春在黄金周前的精心筹备,就是点燃了全域文旅的“干柴”,终成燎原之势。
这背后,是“点面结合、市区联动”战术的精彩演绎。

点”上,“三园四街”活力全开:新民大街变身步行街,花车巡游、非遗市集和50场文艺活动,让历史街区“潮”起来;水文化生态园的“飞天龙凤”表演、世界雕塑园的动态雕塑展,各展风采;北京大街西的市集、展览、表演,则静静述说着城市的底蕴。
“面”上,从动植物园的西游夜游到净月潭的书画自然,从肆季南河的青年歌会到伊通河畔的休闲露营,长春构建了一个满足全龄段、全时段需求的文旅矩阵,让游客从“来过”变为“住下”,从“看景”变为“体验生活”。
何以“长红”?
在格局,更在视野
国庆首日的成功,只是长春文旅战略转型的一次精彩预演。
随着金秋渐深,冰雪季即将到来。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座以“四时俱好”自我要求的北国春城,将继续以“善作善成”的笔触,书写从“四季常红”到“冰雪长红”的新传奇。

然而,真正的挑战与无限可能,都蕴藏在对“长远”的深刻理解中。当目光从金秋的火红转向冬日的纯白,长春需要展现的,是超越单个季节、单一活动的战略定力与文化自信。
长远之道,首在城市气质的塑造与延续。航展与国庆积累的,远不止是客流数据,更是“高效、时尚、有温度”的城市印象。
长远之策,在于从“经营项目”跃升至“经营生态”,将文旅与城市的文化肌理、产业基因和创新活力深度融合,让航空精神、电影艺术、工业文明与冰雪自然共鸣,让历史街区、文创市集成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城市客厅。
最关键的是,长远之见需要对“长红”内涵重新定义——它不是要求时刻人山人海,而是追求一种可持续、高质量、有节奏的发展状态,允许四季各有韵律:春的恬淡、夏的绚烂、秋的丰硕、冬的酷玩。
归根结底,基于对自身资源禀赋与市场规律的深度认知,长春或许可以从容地摆脱“流量焦虑”,以独特的城市气质、健康的产业生态和从容的发展节奏,让每一季都展现不可替代的魅力。
当那一天到来,“四时俱好是长春”将从一个美好愿景,沉淀为一句毋庸置疑的论断,吸引四海宾朋在此完成一场场与美好生活的双向奔赴。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长春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