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场馆”托起“大民生”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遍布城乡的体育公园里已是人影攒动;当夜晚降临,一个个多功能运动场在灯光下点燃运动激情。
上午9点,长春市工人体育馆羽毛球馆内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洁白的羽毛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清脆的击球声此起彼伏。“来这里打球得提前两天预约,周末更是‘一场难求’。”带着全家一起来运动的市民王先生擦着汗说,“政府建了这么多好场地,让我们运动健身有了好去处,‘健身利民’这话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
晚上7点,吉林市全民健身中心羽毛球馆灯火通明,16片场地全部满员,场边还有不少等候的市民。“5年前想找片专业场地很不容易,现在全民健身场馆多起来了,满足了我们的健身需求。”市民李阿姨和球友们几乎天天来报到,“退休后在这儿找到了新伙伴,身体好了,心情也好了。要我说,这就是最好的民生工程。”据场馆负责人介绍,为满足市民需求,今年场馆延长了开放时间,还推出了惠民卡,“平均每天接待超过500人次,周末更是爆满。”
篮球场是年轻人挥洒汗水的青春舞台。长春市工人体育馆的篮球馆里,38岁的张先生说:“以前下班后能在室内打球的球场不多,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专业场地。”这里是他和朋友们每周必到的“打卡地”。数据显示,我省近年来新建改建的多功能运动场深受年轻人欢迎。在辽源市,一座篮球公园成为网红地标,每晚都聚集着大批篮球爱好者。
户外运动是城市里流动的风景线。清晨的长春南湖公园里,徒步爱好者刘先生和他的“健步走”团队已经完成了5公里行程。“3年前我们才十几个人,现在已经是200多人的大群了。”刘先生说,公园健身步道改善后,来这里锻炼的人增长了好几倍。
在吉林市松花江畔,跑步爱好者陈静每月跑量都超过200公里。“江边的智能步道能实时显示运动数据,沿途还有直饮水点,这些细节特别暖心。”她表示,现在跑步不再是一个人孤独的坚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跑步健身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小场馆”托起“大民生”。这些充满活力的场景背后,是我省持续加大全民健身设施投入的成果。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省在新建改建体育场地的同时,更注重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建设群众举步可就的健身设施。
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全省有7258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各个健身站点。在松原市一家社区健身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王教练正在指导居民正确使用健身器械:“现在大众不仅满足于要有健身场地,还追求科学、合理的健身项目和个体健身计划的制定。”
从羽毛球馆的爆满到篮球场的灯火通明,从徒步大军的壮大到广场舞队伍的欢歌笑语,每一个运动的身影都是这幅画卷上最生动的笔触。(张宽)
“纸”间的温暖相融
冬日的午后,在长春市二道区腰十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剪刀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特殊儿童小豪,和班里的普通同学们一起,正投入地做着课堂作业。来自长春市二道区育行特殊教育学校的“影子”教师杨晶坐在小豪身旁,目光自始至终追随着小豪的指尖,全程陪伴他上课。
“别急,让剪刀跟着线条走!”“这段树干剪得真直,比刚才稳多啦!”每当小豪完成一段剪裁,杨晶都会用指尖轻轻点一点孩子的作品,细微的触碰藏着耐心,温柔的话语裹着肯定,像一缕暖阳,悄悄熨帖着小豪的情绪。
随着彩纸上椰子树轮廓一点点清晰,小豪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之前的焦躁情绪,慢慢化作了专注于指尖上的沉静。
当小豪剪断最后一刀多余的边角,桌面上出现一棵虽略显歪斜,却完整成形的椰子树时,小豪一把抓住杨晶的袖口,兴奋地喊道:“老师,成了!”
“真棒!”杨晶的话音刚落,同学小雨就凑过来拍手:“你剪的椰子树像小伞,比我的可爱!”周围几名同学也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夸赞着。小豪抿着嘴笑,悄悄把自己的剪纸往小雨的作品旁边挪了挪,两棵椰子树紧紧挨在了一起。
下课铃响起,小雨拉着小豪的手去交作业,杨晶看着两个并肩同行的身影,小心翼翼地将那张椰子树剪纸收进小豪的成长档案里。在杨晶看来,这幅薄薄的剪纸画,是小豪进步的证明,更是融合教育里最鲜活的印记。
“这就是融合教育的意义。”看着这一幕,长春市二道区育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贺轻声说道,自“卫星班”入驻腰十小学一年多以来,小豪和另外两名特殊孩子每周都会走进普通班的美术、音乐、体育课,和同龄伙伴一起画画、唱歌,一起在操场上奔跑。
这个学期,3名特殊孩子还站上了更广阔的舞台。他们参加了腰十小学的校园艺术节、趣味运动会,和普通班的学生合作表演诗朗诵、唱歌,参与接力障碍跑、转呼啦圈、竹竿跑等运动。
“融合教育就是让特殊儿童在平等、包容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一起成长。”张贺欣慰地说,这里没有“特殊”与“普通”的界限,只有在指尖的相互触碰间,在一起奔跑的汗水里,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融出的最动人的成长和温暖。(刘晓娟)
新闻延伸:
长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唐名刚:
办好特殊教育意义重大,要科学评估、适宜安置具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关心关爱,充分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
“宅家养老”有保障
“呼叫器一按,服务马上来,这设备就是我们老人的‘定心丸’!”71岁家住延吉市的于老先生指着新装的“一键通”呼叫器,笑得合不拢嘴。近日,延吉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他家中,健康手表、轮椅、烟雾报警器、“一键通”呼叫器等设备逐一到位,让于老先生的居家生活环境更加安全、便捷,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养老不离家”的踏实与温暖。
于老先生是延吉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之居家养老上门服务”312名受益老人之一,他去年因车祸导致行动不便,开始坐轮椅并配备健康手表。“这款手表不仅能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身体指标,还具备精准定位功能,为我日常安全增添了一份智能守护。”他高兴地说。
“该行动由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服务对象覆盖全市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返贫致贫监测人口等困难群体中的失能老年人,所有服务对象均依据《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进行专业评估确认。”据延吉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此次配备的适老设备共有15种,总价值约3000元。除统一配备的基础设施外,其余设备均根据老人具体需求和意愿“量身配置”,总价值不变。通过“一户一案”的个性化定制方式,真正打通了养老服务上门的“最后一米”。
硬件到位,服务跟上。专业服务团队还会根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定制个性化照护方案:助浴、助洁等生活照料随叫随到,联合启明门诊部提供康复护理、健康监测等医康养服务;“一键通”呼叫器、智能手表24小时响应,家政维修等代办服务高效衔接。每位老人在项目周期内可享受不少于30次上门服务,照护计划还能动态调整,让服务始终贴合需求。
延吉的暖心实践,正是我省适老化改造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聚焦老年人“居家安全、出行便捷、服务可及”需求,我省持续推进适老化改造工程,累计惠及3.4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全省统一标准、分类施策,从城市社区的防滑地砖、浴室扶手,到农村院落的助行器械、应急呼叫设备,均按需配置;同步配套专业上门服务与智慧养老系统,形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
适老化改造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养老服务的“暖心加码”。以精准配置回应需求,用专业服务守护安康,这份“不离家的养老幸福”,绘就吉林城乡养老服务的温暖底色。(祖维晨)
便捷就医暖民心
“您看,这是上周的片子,今天复查不用再挂号排队!”长春市民张先生攥着报告单,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诊室门口,向病友展示手机里的挂号记录。想起此前的就医经历,他忍不住感慨:“上次脚崴了,取结果、复查跑了3趟,光挂号排队就耗时半天,现在一次挂号管7天,省钱又省时!”
作为吉林省医疗质量服务提升的标杆机构,医院推行的“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机制成效显著。截至目前,该服务已惠及超7.3万名患者。
清晨8点的医院大厅,72岁的李阿姨刚进门,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便推着轮椅迎上来:“阿姨,我带您走绿色通道!”医院针对老年人就医难点,不仅设置专属通道,还配备60余辆便民轮椅,轮椅使用频次达日均180次,每台每日3次左右。
“以前换家医院就得重做检查,现在报告直接用,省了好几百元!”市民刘女士拿着肺部CT报告跟旁边病友交流。目前,医院已与全省281家医疗机构实现检验结果互认、183家实现影像结果互认、221家实现超声结果互认。同时,整合导诊、咨询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中心,日均接待患者近万人次,患者办事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针对急诊,医院推行急诊“一号制”,急诊区域有14个科室进行出诊,患者只需挂一次号,14个诊室都可以就诊。同时,医院还推出急诊“一站式”服务,患者在急诊导诊台就可以进行分诊、挂号、缴费、打印检查、检验报告等。
“让老百姓看病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是我们的核心目标。”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张海龙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网上问诊流程,计划年底前实现常见病、慢性病在线复诊率提升20%。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改变,正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也为吉林省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提供了生动实践。(毕雪)
新闻延伸: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张海龙:
医院打破诊疗壁垒推动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互认,以“一站式”服务整合各类办事流程,实行门诊“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和急诊“一号制”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实在在降低患者就医成本。未来,医院将继续优化服务细节、提升服务效能,用更便捷、更暖心的医疗服务,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就医的省心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