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程院官网11月21日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名单,共选举产生7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王立春当选。


根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介绍,王立春,1960年11月生,吉林乾安人,研究员,博士。现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粮食作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黑土联盟秘书长(FAO-INBS)、国际黑土检测技术标准项目首席专家、国际肥料科学中心(CIEC)副主席、吉林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吉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等;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吉林省特殊贡献奖,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粮安之星、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的任务就是挖出黑土地的潜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1960年,王立春生于吉林乾安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的饥饿记忆,让他立下“让家乡父老吃饱饭”的誓言。1979年,他考入吉林农业大学,从此与黑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1983年,王立春被分配到白城市农科院。面对吉林西部十年九旱的困境,他扎进通榆县四井子村,与农民同吃同住,首创“坐水种”技术,将出苗率从70%提至95%。此后,他研发机械化“坐水种”一条龙技术,使玉米亩产提高100多公斤,彻底扭转春旱困局。
看到农民施肥不当,他住进化肥厂,日夜调整配方。造粒机挤出的肥料成了泥浆,他顶着日晒反复试验,终研制出玉米专用肥,化肥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累计推广367万亩,为农民增收22.9亿元。
2004年,王立春主持“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带领200多人团队构建东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为搜集数据,他一天奔波数百公里,曾累倒在柴禾垛旁;试验田遭山洪摧毁,他咬牙重头再来。最终,团队创下春玉米雨养条件下亩产1263.5公斤的纪录,推动东北玉米亩产从250公斤跃升至490公斤。
他集成的“深翻+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公顷产量从2万斤增至3万斤。为推广技术,他亲自带农民跨省观摩,手把手教学,将软管成本从每公顷3万元降至千余元。
他说:“我研究的技术,一定要帮农民赚钱,而不是从农民身上赚钱。”
以上资料来源吉林省农科院官网、吉林新闻联播《立春:扎根农业科研40年 只为黑土地上多产粮》、《瞭望》周刊《王立春:一生一事为粮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