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年57岁的樊征宇是吉林财经大学的一名老师,自80年代开始接触钢笔画到现在,樊征宇已经创作了三百余幅作品。本组图片 梁琪佳 摄

  • 樊征宇介绍说,他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尤其是连环画,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但是只要其提笔就特别起劲。

  • 樊征宇真正开始接触钢笔画是上世纪的80年代,“那个时候路过书店看到一本有关钢笔画的书,那本书当时卖15元,但是我的工资才30多块钱,因为特别喜欢我就咬牙买了下来。从那以后,就开始了钢笔画的创作……”

  • 在樊征宇的家中,有专门的一个房间用于他日常的创作,一张用于作画的方桌放在屋子正中,上面躺着一幅刚刚起笔的钢笔画,在桌子后面的沙发上则展示着很多关于动物、人文以及长春街景的画作。

  • 在他的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描绘长春的老建筑、老场景。他认为,描绘“老长春”记录了长春这座城市的升级和变迁,更是向年轻人传承了城市的记忆。长春电影制片厂、伪满八大部、西广场水塔还有在城市中很少见到的有轨电车都跃然纸上,“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长春人,对长春的街路、长春的建筑以及一些老的场景都有着很深的感情,我就想把它们展示出来。”

  • 城市的升级和变迁十分迅速,在樊征宇的笔下有许多建筑已经拆除,有许多人文景观也已经消逝。长春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城市,有许多特有的城市现象和城市景观,他觉得,能记录下来长春的“记忆”特别自豪。

  •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樊征宇来说,创作选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痛苦的事情。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兴奋于所有的新鲜事,用相机拍下感兴趣的景观和人物,深入了解和挖掘背后的故事,最后根据拍摄的图片进行钢笔画创作。

  • 在樊征宇每幅画作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这些故事或有趣、或感人、或深刻,每当有灵感的时候,樊征宇都会用自己随身的相机把当时的画面记录下来。在翻阅他部分画作时,一个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大娘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满是皱纹的脸上透露出遮不住的慈祥。“在大理的洱海边,我们偶遇了一些少数民族妇女在庙里祭拜,在攀谈的过程中,他们讲述了民族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回忆起之前去大理的旅程,樊征宇打趣说。

  • 《考拉》《吉象》等作品被国外收藏。《一汽老解放》等一些作品被伪满皇宫博物院收藏,还有许多老长春街景被制作成名信片。

  • 对于樊征宇来说,不仅仅画中的故事有意义,画的去向也有特别的意义。樊征宇介绍说,“五年前,一个老大娘他给他孙子过生日,要给他孙子一个礼物,他孙子是属马的,然后看了我的钢笔画之后就托别人让我给他画了一匹马,这样我的画也变得很有意义。”此外,由樊征宇所画的《长白山天池》《考拉》《吉象》等作品等被国外收藏,《一汽老解放》等被伪满皇宫博物院收藏,还有许多老长春街景被制作成名信片售卖。

  • 樊征宇说,画钢笔画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生活的寄托。把所见所闻用相机拍摄下来,再用钢笔将美好的画面一点点勾勒出来,逐渐深刻,直至它诞生。这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 “我觉得不管是画钢笔画还是摄影,都是一种幸福,一种人生,我想这不仅仅记录了我的生活,更是传播了长春这座城市的文化。”樊征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