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五季净月微发现

“中国兵器车工教授”——吴宏立


来源:中国吉林网

转向柱数控车夹具设计、1257产品返修夹具设计、台钻夹具设计……走进吴宏立的“大师工作室”,创新作品被整齐地摆放在展示柜上。一一介绍时,吴宏立满脸自豪。

转向柱数控车夹具设计、1257产品返修夹具设计、台钻夹具设计……走进吴宏立的“大师工作室”,创新作品被整齐地摆放在展示柜上。一一介绍时,吴宏立满脸自豪。

初见吴宏立,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谦虚,淳朴。

“很多人觉得干活儿能挣钱就行,但我觉得咱技术工人得有点儿追求,要多干一些对厂子有益的事。”56岁的吴宏立,笑起来有点儿憨。

1983年,吴宏立以退伍兵的身份进入奥威公司,成为一名车工。身处强手如云的技工队伍中,面对眼前众多结构复杂的钢铁设备,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立誓要将它们一一征服。

在工作中,这个零基础的“门外汉”,拿出死缠烂打的劲头,悉心向老师傅请教。“有些东西,别人学一遍就会,他得学两遍、三遍”,用师傅的话说,吴宏立“不是绝顶聪明的人,却是绝对勤奋的人”。每天除了正常工作,吴宏立还利用自己少有的业余时间自学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数控技术、软件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正是凭借这股钻劲儿,吴宏立渐渐完成了从一名普通退伍兵到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蝶变,成长为车工高级技师。30多年来,吴宏立坚守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工友们钦佩地称为“钻头哥”。

攻坚克难,“钻头哥”有股“钢劲”。

一次,奥威公司接到一个订单——为某企业生产换向座,不过,由于产品的加工形状十分复杂,尺寸工差又要求极为严格,活儿很不好干。公司“习惯性”地把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吴宏立。

“困难如弹簧,你软它就硬,你硬它就软。”作风跟外形一样硬朗的吴宏立,二话不说,迎难而上,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仅用20多天时间就先后设计出11套夹具、7种量具、40多种刀具,消除了所有制约生产的拦路虎。与竞争厂家相比,吴宏立的设计,一次装夹就能完成多道工序。

工作中,吴宏立有着像钻头一样的精神,他不仅仅迎着困难上,一次次挑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大胆地进行技术革新,使产品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在和吴宏立工作20多年的工友杨英眼中,吴宏立是个爱找事儿的人。“老吴喜欢琢磨,一旦看到设计不合理的设备,他都想去试着改造。”

改革创新,“钻头哥”有股“韧劲”。

“我觉得,所谓‘创新’就是每时每刻的琢磨,只有入心入脑,才能设计出真正实用的工件。”吴宏立说。

2000年,台铣班在加工活塞槽时发现,夹具易挤伤、划伤工件,导致良品率几乎为零,生产被迫一度中断。对此,技术员苦思冥想,却束手无策。获悉情况,吴宏立挺身而出,卸下夹具,仔细研究,最后,他结合零件的特点,以工件小头外圆锥面为基准,设计出一套内圆锥顶头,不仅使良品率骤然提升至100%,还提高了加工效率。

46-47柱塞式产品,内部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很大,每班只能生产50多件。吴宏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欲予改进。好友连劝:“别多事,万一弄砸了,影响荣誉!”吴宏立一笑:“创新就是有得有失,岂能耽于名利。”他埋头设计出定心钻、螺旋铰刀等辅助工具,又多方改进加工方法,使生产效率提高了近一倍。他还对该产品加工内孔变形、尺寸超差等难题展开攻关,研究设计出V型台阶式组合夹具,令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累计创效400余万元。

2005年,花惯产品技术攻关项目;2011年,提高主缸体珩磨粗糙度项目;2013年,换向座产品工艺项目;2015年,机床冷却系统改进项目……提起创新,吴宏立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他告诉记者,每一个创新项目里都包含了他日以继夜的奋斗,每一个专研的细节和每一张张攻坚克难的设计图纸都让他记忆犹新。

“我觉得实现自身价值,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岗位,还要立足岗位,敢于创新,真正为企业解决难题。”吴宏立说。

如今,“钻头哥”已经是公司关键技能带头人。2015年公司为他搭建了创新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自从有了工作室,吴宏立向一线工人讲解活塞加工经验,利用工作之余制作课件,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年轻车工学习技能知识,使他们尽快掌握车工工艺学和数控技术,在短期内胜任本职岗位的工作,出色完成加工任务。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工作室长期注重培养企业技术骨干和提高一线工人的基本素质,为企业培养出一大批技术骨干。

“我就是个技术工人,我热爱我的岗位,我一直觉得技术传承下去才有意义,看到徒弟优秀,我会感到很骄傲。”

 记者聂芳芳

吉林新闻

[责任编辑:张健]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吉林今日推荐

长春新闻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