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吉林·美好长春|浅夏烟火盛 最慰凡人心——长春激活夜间消费新场景

幸福吉林·美好长春|浅夏烟火盛 最慰凡人心——长春激活夜间消费新场景

桂林胡同美食街、中东“将夜”、“新红旗不夜街”……一个又一个火爆的夜市,承载着长春发展夜经济的期待。

在长春,经济活动开展最为频繁的夏初季节,当地适时出台了“城管便民八条”措施,重燃城市烟火。

在长春,看好夜经济、发展夜经济,已成为共识;规划夜经济、布局夜经济,正成为增强城市魅力、刺激消费的崭新领域。

长春桂林路夜市人群熙攘,城市烟火气重燃。梁琪佳摄

长春桂林路夜市人群熙攘,城市烟火气重燃。梁琪佳摄

夜经济重燃城市喧嚣

长春的初夏晚风,还带着阵阵凉意。在南三环的瑞邦夜市,灯火通明,热闹喧嚣,一派繁忙。烧烤摊主王大姐,傍晚开始忙碌起来,准备食材。

王大姐本是附近一家烧烤店的老板,疫情之前,靠着好手艺,每月有不少收入,生活比较滋润。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好生意,一连闭店两个月,压力颇大。

听说附近夜市要开放,王大姐早早就预定了摊位。作为一位资深的烧烤店老板,她知道烧烤在夏季的长春,是夜宵的刚需。但是她也知道,随着近年来城市管理的严格执法,露天烧烤是绝不允许存在的。

傍晚,长春瑞邦夜市小吃商贩正在紧张忙碌。梁琪佳摄

傍晚,长春瑞邦夜市小吃商贩正在紧张忙碌。梁琪佳摄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王大姐的烧烤摊开张了,顾客也是越来越多,但是心底多少有点没有底。“每天都能有三四百的收入,但不知道哪天人家就不让干了。”王大姐说,长春最近的新措施让她吃了定心丸,也让她有了重新做起来的信心。

王大姐说的新措施就是长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制定出台的《关于城市管理领域实施助力经济发展的八项措施》。这八项措施主要目的就是鼓励支持发展夜间经济、鼓励支持开办便民市场、免除商家相关费用、实施审慎包容监管,让‘地摊经济’、夜间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

以特色小吃为主的“欧亚商超食尚不夜街”夜市,吸纳从业人员227人,日均营业额40余万元,日均客流量约万人;汇集南方丝绸服装、各地土特产品160余种的“2020新品杭州丝绸、农副产品特卖会”,吸纳从业人员120余人。

立足于“吉盛坊”特色餐饮街区,二道区建立东盛商圈和远达、八里堡商圈,结合吉林大路、东盛大街、临河街,因地制宜谋划打造多个夜市。“1+2+3+n”的夜经济布局,是二道区为老城区夜色增亮的一项重要工程。

汽开区网红消夏夜市上,附近市民吆喝贩卖服饰。梁琪佳摄

汽开区网红消夏夜市上,附近市民吆喝贩卖服饰。梁琪佳摄

汽开区以“新红旗不夜街”综合体、“汽开区网红消夏夜市”两大夜市为试点,开展多种形式“夜市”“美食街”等活动,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市场主体在适当时间、适当地点摆摊卖货,提供夜间消费便利条件,打造“夜经济”消费载体。

“夜色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今夏长春独特的夜景。

城管新政引导经济复苏

曾几何时,街边摊贩作为城市烟火气息的重要标志,以及市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初期吸纳了庞大的城乡就业人口,也为市民生活消费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选择。

不过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内配套日益完善,当初解决市民生活所需的摊贩经济却因为对城市卫生、交通等造成不良影响而饱受诟病。记忆中熙熙攘攘,叫卖声不断的露天市场也难逃取缔的命运。

夜晚,市民在夜市摆摊贩卖小饰品。梁琪佳摄

夜晚,市民在夜市摆摊贩卖小饰品。梁琪佳摄

受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持续冲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困难,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一般服务业从业人员等低收入人群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时间,地摊又重新回到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部分人赖以生计的必需。地摊点燃了城市的烟火气,让城市重回热闹喧嚣。但是这也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长春桂林路夜市考察时直言说,小摊点、大民生,“地摊经济”“马路经济”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发挥着打通城市生活“毛细血管”的作用;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进入门槛低,投入成本也不高,有利于那些没有就业岗位的群体创业就业。

谈及城市管理,巴音朝鲁就表示,注重柔性执法,适当放宽夜间消费集聚区特定时段摆卖管制,允许有条件的餐饮街、酒吧街等设置“外摆位”,允许在一定区域设置临时占道摊点,允许临街店铺和流动商贩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占道促销,在稳就业的同时,促进市场消费回暖。

在长春净月高新区福祉大路附近开设的露天市场方便市民下班购买食材。梁琪佳摄

在长春净月高新区福祉大路附近开设的露天市场方便市民下班购买食材。梁琪佳摄

对此,长春就推行审慎包容监管,推行柔性执法,对轻微违法不予处罚;对一般性违法行为,以批评教育为主,尽可能不采取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对城市管理影响比较严重的,按照城市管理条例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条例进行及时的制止。

“夜经济”的良性发展和持续繁荣,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也需要交通、金融等方面良好的配套服务,最终形成支持夜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夜经济”才能持久红火下去。

吉林省商务厅与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深化政银合作,以长影新天地数字经济特色文化步行街、巴蜀映巷步行街等首批省级8条步行街改造提升为重点,“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实行“一街一策”“一企一案”;针对小微商户,提供结算与融资开户专属优惠、结算便利、经营周转融资等服务,推出最高10万元信用贷款的“复工贷”阶段性产品……一系列为步行街改造提升出台的专属金融服务政策,无疑为长春夜经济发展注入金融力量。

为了方便市民逛夜市,长春市交通部门专门调配近百台公交车辆,开通29条“夜市”专线,满足了市民在夜晚出行的交通需求;市场监管部门靠前服务,为“夜经济”增加一道安全锁;城市管理部门在加强对大型夜市和便民露天市场管理的同时,根据夜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现一些共性问题,制订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做好政策的引导及统筹规划……夜经济考验着一个城市的运营能力,种种支持夜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将赋予夜经济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市民排队购买特色美食。梁琪佳摄

市民排队购买特色美食。梁琪佳摄

城市烟火点燃复苏信心

通常地摊经济被认为是一种边缘经济,与“早市经济”、“夜市经济”、“马路经济”等息息相关。但是在当前的后疫情时代下,这种边缘经济更是百姓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地摊,带来的不仅是城市烟火气,更重要的解决就业这个民生之本。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烟台点赞“地摊经济”称,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李克强说,小摊点、大民生,“地摊经济”“马路经济”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发挥着打通城市生活“毛细血管”的作用;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进入门槛低,投入成本也不高,有利于那些没有就业岗位的群体创业就业。

市民在夜市上体验街头小游戏。梁琪佳摄

市民在夜市上体验街头小游戏。梁琪佳摄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李强,从事城市管理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他建议,要用系统性思维打造夜经济品牌,引导餐饮、文化、旅游、娱乐、购物、住宿产业协同发展。除此之外,配套措施要跟上,如交通、停车、支付、治安、环保等。地方政府实施过程中,还需强化多部门的协同,这样才能让城市“烟火气”更足、“人情味”更浓,让长春越夜越美丽。

“应对疫情的冲击,发展夜经济是顺应民生,刺激经济发展的需要。”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力臻认为,成熟的夜经济应该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不仅仅是夜市小吃,还应包括多姿多彩的消费活动,形成夜经济体系和业态。可依托大型商场,规划夜间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影视、书店、文化交流的夜经济商圈,打造夜经济消费品牌,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一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