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吉林省青联委员。
医生这个职业,承载了生命的重量,无论是过去医生追求的“悬壶济世”、“杏林春暖”,还是现代医生崇尚的“救死扶伤”、“仁心仁术”,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奉献,要奉献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是一份分沉甸甸的责任心。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邬巍就是这许许多多奉献者中的一个。
早年立志,杏林扶危难
在邬巍刚刚步入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开启大学生活时,就立足于自己的医学专业特点,立志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他大学期间就参加了志愿者社团,通过“三下乡”等活动帮扶贫困患者,将医疗服务带到需要的地方。在志愿者社团中的经历,为他以后的志愿工作打下了基础。“参加志愿者社团起初只是出于一种兴趣,可后来就转变成了一种责任,一种习惯。这个世界必然有贫有富,有弱有强,我们无法消灭这些差距,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贫者、弱者最大的帮助,我们所要的回报就是受助者的会心一笑,或者就是帮助别人之后心里的那种暖暖的感觉,这就是我作志愿者的出发点。”邬巍这样说。
救死扶伤,出没风波里
从2003年的“非典”肆虐,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邬巍从未停下他志愿者的脚步,他始终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本分,在人祸天灾面前从未畏惧,一直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出一份力。2008年,在吉林大学校团委的组织下,作为吉林省青年志愿者医疗服务队队长,带领8名志愿者奔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参加了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灾区地形复杂,震后更是危险重重,很多患者被困在家里无法出行就医,邬巍便与同伴到患者家里送医送药。
看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徒四壁,无依无靠,邬巍等志愿者在送医送药之余还向那位老人捐钱捐物,使老人在灾难中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然而邬巍的志愿之行并不尽于此,他看到当地的医院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低,便想到要帮助当地医院提高专业水平,经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领导同意后,他们与当地医院建立联系,免费为其提供培训,负责为其提供进修机会,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做到“抗灾帮一把,重建扶一程”。
河清海晏,润物细无声
灾难过去,邬巍又恢复到一个普通医生的身份,但是志愿工作一直在进行,在日常的生活中,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组织,参加团省委、团市委以及校团委举办的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工地、走进校园、走进四平光明巷,寻医问诊,为贫者、弱者带去健康,带去希望。在此期间,他坚持参加帮扶服刑期人员子女活动。
有一位患有先天性耳道缺如的小患者田田(化名),父亲正在服刑,只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日子十分艰难,邬巍经常去探望他们,带去生活必需品,并已经带他到医院进行检查,因其年龄太小,现在不适合手术,待条件成熟时会为其量身设计手术方案,让他接受最佳的治疗。邬巍说:“志愿工作不能分时间和地点,我们的目的不是作秀,也不是获得别人的感谢和世人的称赞,所以我们不会一窝蜂地在重阳节去养老院给老人洗脚,也不会在学雷锋日全都去大街上捡纸片,我们要做的是无处不志愿,与人方便,与世和善,将志愿工作化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
涓滴入海,力众泰山移
邬巍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将个人汇入集体,才能焕发出更大的能量,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他积极投身吉大白求恩第一医院的志愿者工作,服务社会、救死扶伤。平时,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志愿者身着红马甲、蓝马甲,在院内分流导诊,服务患者,而面对突发事件时,则会挺身而出,奔赴一线,积极配合医院的突发医疗事件工作。“3•29”白山市瓦斯爆炸事件、“6•3”德惠市大火和“10•2”凯旋路严重交通事故等,都有他们的身影。在医院的对口支援工作中,邬巍与其他志愿者们深入基层,为患者提供义诊服务。同时,白求恩第一医院还积极帮扶对口支援医院,向其派出医师,让城市与乡村守望相助,让志愿工作的正能量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除此之外,白求恩志愿者也与台湾慈济会交流,做到让志愿者活动开展的眼界更宽、视野更广。
“我觉得,做志愿者最不能容许私心杂念,如果是利字当头,或者有任何沽名钓誉的想法,就完全违背了作一名志愿者根本的出发点,也就不配作一名志愿者。”简单、纯粹的话语,真诚、实在的行动,就是对白求恩精神的最好诠释,就是对白求恩精神的最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