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念兹在兹 幸得相逢

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念兹在兹 幸得相逢

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念兹在兹 幸得相逢

6月3日,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在长春公演。

话剧《先生向北》是以凝练知识分子“北上精神”为主旨的大型舞台剧作品,共分8场,剧情源于吉林大学校友鲍盛华的文学作品《先生向北》。

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念兹在兹 幸得相逢

自2018年《先生向北》出版以来,吉林大学就已将其中部分内容搬上校园舞台,2020年着手将其创排为大型剧目并于近日面向社会进行公演。

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念兹在兹 幸得相逢

人比山高 脚比路长

“北上精神”是《先生向北》的精神内核。

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为了加强各地高等教育事业,实施全国范围高校院系调整。一些全国顶尖的科学家、教育家不计个人得失、不畏严寒来到东北。

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念兹在兹 幸得相逢

一路向北、扎根东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在一个个故事中,匡亚明、于省吾等一大批教育家、科学家的形象伫立于舞台,深情地诠释了“北上精神”,展现了他们为东北文脉隆起作出的重要贡献。

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念兹在兹 幸得相逢

《先生向北》的核心词汇是奔跑。

当大幕拉开时,就是群像的“奔跑”戏。向北奔跑,向上奔跑,到后来的挥手告别……,无不让人感受到了“北上”决心之坚定,“北上”力量之饱满。

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念兹在兹 幸得相逢

《先生向北》的配乐与剧情相得益彰。

配乐随着剧情的深入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让剧本的情绪与观众的内心高度吻合。时而婉转,时而激昂,拨动着心弦,润湿了眼眶。

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念兹在兹 幸得相逢

歌词柔情而又浩大,饱含了对先生们的敬意与情谊,同时又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感。

正如那句“人比山高,脚比路长”,高度凝练了“先生们”的风骨、品格和精神。

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念兹在兹 幸得相逢

跨越时空的对话

剧中有一句台词感人至深:从来没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与先生相遇。

为了能够让观众有代入感,《先生向北》的剧情运用了“穿越”的手段,将那段近70年前的故事进行了现代化演绎。

观众跟着剧中的主人公回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看到了匡亚明、于省吾、蔡镏生、唐敖庆等先贤大师们,来到白山松水间,用热血融化坚冰,让文脉扎根吉林。

舞台上的大师们个性鲜明,可敬又可爱。

剧中的台词生动诙谐,尤其是融入了东北本地的一些语言特点,为整部剧增色不少。

还有一些台词金句,直击心灵:

人这一辈子会忘记很多人、很多事,但有些人和有些事是绝对不能不该忘记的。

一生坚守一件事,也未必不是幸福。

夜空中最亮的星

在剧目进行尾声时,剧中的十余位先生齐聚舞台,深情独白。那一束束照在演员身上的追光,仿佛映射出先生们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同时也点燃了观众们难说再见的不舍之情。

独白之后,舞台的大屏幕上出现了先生们的群像,那是53位曾为吉林大学做出贡献的先贤们。

一个又一个名字,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明星。群星璀璨,点亮了舞台的上空。

同时,这一幕也让观众的精神随之振奋,艺术的冲击力在剧目结束时达到了高潮。

台下响起了久经不衰的掌声,向演员致敬,向先贤致敬!

主创们纷纷表示,演绎《先生向北》的过程中,深深爱上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对纯净、热烈、质朴的先生们更是满怀敬意。

走出剧场的所有观众,更是被先生们家国情怀所深深感染。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近70年前,因为有了“先生向北”,为吉林大地深植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脉。

近70年后,因为有了《先生向北》,让吉林大地鼓舞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完)

凤凰网吉林 何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