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月打磨《诗忆东坡》,沈伟:做艺术是理想,不是生意
吉林
吉林 > 生活 > 时尚 > 正文

20个月打磨《诗忆东坡》,沈伟:做艺术是理想,不是生意

在巴黎接到国内以苏轼为题的创作邀请时,沈伟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太难了。花了4个月研究苏轼、走进宋代文化后,他找到了切入点,决定接下这一重任。

历时20个月打磨,由舞蹈家沈伟担任总编导的《诗忆东坡》,将在盛夏的上海首揭面纱,于7月22日-23日登台上海文化广场。

这部备受关注的现代舞诗剧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共眉山市委宣传部出品。“东方演艺集团胆子很大,敢冒险请我创作,毕竟我的风格和他们平时的风格不太一样。”2014年以来,沈伟的数部代表作在上海登台,圈粉无数,如今带着重磅新作重新回到熟悉的上海,他很兴奋, “我和上海很有缘分。”

《诗忆东坡》海报

《诗忆东坡》海报

15首诗词,27位舞者

2022年9月,沈伟回到北京,走进东方演艺集团。为进一步研究苏轼和宋代文化,找遍相关研究书籍。在中央美术学院,他发现了浙江大学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其中三十几本是“宋画大系”,如获至宝,每天从早看到晚。

“苏轼最打动我的是他的诗词,而不是他的人生经历。”沈伟没有着眼于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来叙事,而是以他的诗词为灵魂、为载体。3000多首诗词写满了苏轼的人生百态,他从中提取15首,试图传递他的精神境界,并探寻中国文化深处的精神图景。

“他的诗特别懂人、特别准确,不是文绉绉的,没有距离,我们很容易被打动。”沈伟认为,即便跨越千年,当代人也能从中找到共性和共鸣。

“15首诗,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质感,如何把舞蹈动作调到诗词相应的质感,难度很大。”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么美的意向,如何变成舞蹈动作?“硬邦邦,不对,太放松,也不对,动作一定要恰到好处。”沈伟说,这一段动作看起来简单,但稍不到位,质感就跑了,不是这首诗的味道。

全剧27位舞者,沈伟要求他们,认识诗词的不同质感,并跳出不同质感。

《诗忆东坡》剧照

《诗忆东坡》剧照

“沈老师要求我们,不要主动地、虚假地表现动作,要由心出发,去真切地感受肢体语言。”舞者左思远出身古典舞,一开始也找不到沈伟要的质感,在他的亲身示范、耐心解说下,慢慢摸到门道,对现代舞的身体语言也有了全新认识,“和沈老师学习是一生最宝贵的经历,这是一个高级的、纯粹的舞台。”

舞者盛浩哲出身于民族民间舞,听说要和沈伟排舞,他对自己打了一个问号,不确信能不能跳好。忐忑不安中走进排练厅,他开始观察沈伟的动作要求,渐渐被他带了进去,“我就像一条小船,在茫茫大海上漂泊,沈老师是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我未来艺术道路的方向,更让我确信了要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

“一开始我也不适应,因为都不熟。他们的进步让我感动,我看着剧目从他们的身体里一点一点长出来。”27个舞者里,只有一位和沈伟有过交集,那便是扮演苏轼的苏鹏。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沈伟编导的《画卷》惊艳世界,苏鹏是其中一位用身体作画的舞者。

持续数月,沈伟带着舞者们在排练厅摸爬滚打。因为感染新冠,舞者们一个接一个倒下,最后只剩4人,沈伟是其中之一,坚持到最后也阳了。

编舞之余,沈伟还担任了服装设计和舞美设计,而这些任务都在排练厅同步进行,密不可分。沈伟会和舞者一起试装,不合适了会随时裁剪或更换布料。给舞者量身定制服装,大家都调侃他好像在做时装高定。

《诗忆东坡》剧照

《诗忆东坡》剧照

《诗忆东坡》剧照

《诗忆东坡》剧照

再会老友,再续前缘

作曲家陈其钢是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乐总监,也在《画卷》一章和沈伟并肩作战数个日月。如今,他也是《诗忆东坡》的音乐总监,二人再续前缘。

因为身体原因,陈其钢长居浙江丽水的深山里,轻易不出山。沈伟和他的沟通,都是通过微信、邮件进行。

“他把一生创作的音乐都给了我,我再按我的剧本、结构和舞蹈所需,对音乐进行重新剪辑。”沈伟笑说,作曲家一般不会允许外人重新编辑音乐,陈其钢不仅同意了,还提了不少意见,让音乐更完美。临近演出了,二人还在沟通音乐上的种种细节。

陈其钢的音乐占了大篇幅,从小对古琴情有独钟的沈伟,还加了5首个人最爱的古琴曲,“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古琴是慢慢悠悠的,一点忧愁,一点美,但我选的5首古曲,完全不一样。它们不只是闷和忧愁,也有放松、愉悦、开心的状态。”

《诗忆东坡》剧照

《诗忆东坡》剧照

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担任灯光设计的萧丽河也加盟其中,她和沈伟是老友,但合作还是第一次。

“受宠若惊,诚惶诚恐。”萧丽河如此形容接到沈伟邀请后的感受。沈伟的保密工作做得极严,飞北京前,萧丽河没有获悉任何细节,走进排练厅看了一段排练后,她被打动了,泪目了,“这是能打到人心灵深处的一台剧。”

“灯光有点像音乐,流淌其中,会不经意渲染出一种情绪。”萧丽河眼里的沈伟是个“细节控”,会反复和她一起抠细节,以寻找最能表现出诗意的最佳灯光状态。和沈伟一起沉下心创作,她形容就像在攀岩,受益良多。

一路走过来,沈伟自觉和苏轼也有颇多相似之处。

“我和他一样喜欢琴棋书画,爱吃也会吃,为人也很感性。”更重要的是,两人都习惯了四海为家,摊开地图后若对哪个地方感兴趣,沈伟会当即买机票飞到那里,一住好几个月,独自面对一切。

苏轼四处漂泊经历过的那些艰难困苦,沈伟也能感同身受。1990年代,他一个人跑到美国深造,没钱,没背景,不会英语,遭遇过无数困难,远不像现在人那么幸福,出国的机会唾手可得。

《诗忆东坡》剧照

《诗忆东坡》剧照

沈伟从来不怕困难。他自称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这辈子只哭过四五次,因为什么哭呢?“有时候是委屈,被误会了,哭一天,把眼泪全放出来,后面几年都不哭了。”“我会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和逻辑,看因而不看果,没什么好哭的,就像苏轼那句诗描绘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是他对人生的态度。”

“这不是我的人生写照,不是为我个人而做的。”虽然遭遇重重困难,沈伟很庆幸,自己还是坚持做完了《诗忆东坡》,“做艺术是理想,不是生意,做好了,这一辈子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