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白城 :现有可开发盐碱未利用地347万亩
吉林
吉林 > 资讯 > 正文

权威发布|白城 :现有可开发盐碱未利用地347万亩

10月27日,吉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新闻发布会在长春召开。

白城市政府副市长黄秀清在发布会上介绍说,白城市是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分布最广的地区,现有可开发盐碱未利用地347万亩。近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F}PM`X[9KYP7VB](G{A[QW4.png

白城市政府副市长 黄秀清

全面调查摸底,制定总体规划。白城市对全市未利用地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摸清了未利用地位置、地块、面积、权属等情况,建立了数据库,并上图上表。结合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盐碱地治理和承接全省“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和陆上风光三峡新能源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布局、风机光伏点位、设施农业用地,并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任务,做到“多规合一”、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在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中,白城市计划新增粮食产能50亿斤,占全省新增200亿斤粮食产能的四分之一。

政府积极引导,依靠市场运作。白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实行市级统筹、县(市、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行全面推进。积极引导多种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奖补办法》《白城市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办法》等,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政策支持。2014年以来,通过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新增耕地面积33.79万亩、增加粮食产量12.5亿斤,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今天的“米粮川”。2022年9月,白城市的大安市、镇赉县被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确定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

科技创新引领,探索本地模式。白城市盐碱地主要是苏打盐碱土,主要就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个盐碱土有三大弊端,第一就是高盐性,土壤PI值比较高,比较重的在9.5-10.5之间;第二就是土壤的黏稠度比较高,透气性差;第三就是土壤的匮乏,有机质含量比较低,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左右,治理难度比较大,全世界认为这是一个顽症。为了攻克这一世界难题,近年来,白城市积极引进清华大学、中国农大、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吉林农大、吉林农科院等科研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切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攻克了这一难题。主要采取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措施,实施了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铝、有机硅等土壤改良措施,通过这些化学的改良措施,使盐碱地改造一次性成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增加了粮食的产能。成立了白城市苏打盐碱地治理研究院,建立中国大安盐碱地治理博物馆,举办了“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讨会”,对盐碱地治理技术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探索出“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培育、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盐碱地高效治理和综合利用“大安模式”。

强化大食物观,做好特色农业文章。坚持“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结合的原则,白城市引进、培育了东稻4、东稻122和白粳1号等耐盐碱水稻优良品种,筛选了白城燕麦、藜麦、绿豆、羊草等耐盐碱作物品种,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以改造盐碱耕地为重点,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等食物产出能力。2011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87万亩,增加粮食产能13.74亿斤。强化品牌打造,借助“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这一金字招牌,统一打造“白城弱碱稻米”“白城燕麦”“白城绿豆”等区域公用品牌,充分发挥其市场价值和品牌价值,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大力发展实施肉牛、奶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生态的肉、蛋、奶有效供给。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李志明

  摄影 郭亮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