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校纷纷设计生动有趣的课程和作业,让“双减”落地生花。 朱怡 摄
在家门口就读优质学校是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聚焦教育公平,顺应群众期待,我市用实际行动描绘出一幅幅幸福画卷——深入实施基础教育强校行动,着力推动优质学校挖潜扩容,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强弱差距,老牌学校振兴发展扩优提质,大学区对口帮扶提档升级,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同频共振,温馨校园建设100%全覆盖……2023年,向着优质均衡目标,沿着扩优提质路线,我市全力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加减”有方 “双减”落地生花
新学期开学前,净月高新区明泽学校学生刘曦尧还有点恋恋不舍。让她不舍的不是假期余额不足,而是寒假作业。
“我在市场帮妈妈买了15元猪肉,我给售货员阿姨20元钱,她找我5元钱。”刘曦尧翻开记账本,指着一笔账说,“还有这个3斤土豆的付款,用到了乘法,我还没学,但是也知道应该怎么算了。”稚嫩的语气中难掩自豪。
刘曦尧这份作业的主题是《小小购物家》。老师鼓励孩子走进超市、菜市场,学会使用人民币,引导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让孩子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因为这份作业,刘曦尧成了“家庭小管家”。
自从“双减”政策落地,这样生动有趣的创意作业越来越多,而像刘曦尧一样“开心做作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作业创新改革是‘双减’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围绕减负不减质,将‘双减’工作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校内提质等工作有机衔接、融合推进,全力引导学生个性成长、全面发展。”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作业创新改革,我市多次组织专家到校开展作业管理专业化指导,开展教师培训与教研,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和管理水平。创新制定“421”自主作业模式、“3+1+X”作业改革模式、“基础+特色+个性”作业设计模式等,不断优化学生作业结构。指导学校将“优化作业设计”作为课题纳入教学研究,尝试开展分学科、分课型的精细化研究和专题探索。
2023年,我市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长春云校”,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学习需求,助力学生学习方式优化改进和教育减负提质。同时,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等教学新模式,为学生提供全场景“云资源”,让教育供给更好赋能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云校”汇集省级、市级教学精英和骨干教师、明星教师优质课程资源,包容基础教育全学段,涵盖传统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元课程架构,让“云学习”概念落地,为“双减”工作做好补充,使全市家长、学生和教师共享更多教育红利。
425个帮扶对子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同频共振
绿园区民丰小学综合教室内,杨菁华老师给学生们带来一堂别样的美术课,古诗、国画、谜语、魔法交织,带领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丰小学而言,国画课和杨菁华老师都是“新朋友”。
为了弥补学校艺术领域短板,民丰小学从绿园小学引进了美术、音乐特色课程与骨干教师,让全校110余名学生推开了国画与竖笛领域的大门。这仅是两所学校组建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以来的一次探索。共同体以“共研、共享、共进、共赢”为路径,根据教师需求导向,通过课堂实践、集体备课、教学研训、试题分析等方式班本化引用优质资源,增强课堂实效。民丰小学校长卫广薇表示,正是共同体携手打造的“走教”“支教”等形式,让学生有了更多认识“新朋友”、接触新领域的机会。
这也是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缩影。
去年,我市城乡协同发展策略不断升级,帮扶对子由345个增加至425个,帮扶范围扩大23.2%,在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校长交流和学生活动等方面持续加强同频共振。
施行城市大学区对口帮扶乡镇大学区、县城学校“1+1”帮扶乡镇中心校、中心校+村小等帮扶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开展结对教研、专题培训、学生实践等活动上千次,累计组织教师120余人送课下乡,受益教师达1.6万余人。(下转5版)
(上接1版)依托国家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和“长春云校”,实现市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同上一节课”,以信息化手段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实现优质资源有效共享。
107个大学区 创新发展扩优提质
2023年,南关区制定了“双优双带”工程实施方案,将原有6个大学区龙头校作为优质带动主体校,引进的6所合作学校作为优质教研基地校,以“双优”学校的优质资源为引领,带动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长春新区升级集优化发展模式,在原来“1+1”协作体基础上,升级组建4个教育联盟,覆盖区内19所义务教育学校;
公主岭市构建起“城区优质学校+乡镇学校”的大学区发展框架,成立大学区专家指导组,向每个大学区选派专家,跟踪指导各大学区工作推进情况……
“我市将大学区管理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统筹规划,合作发展,打造品牌,向着一区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目标全力推进。”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学校办学机制改革,通过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委托管理,改扩建或异地新建、学段优化调整等措施,将省部属和市区属学校纳入区域一体谋划,确保学区资源和教师配备“双统筹”。同时,引导老牌优质学校和发展中学校结成“校际教育联盟”,促进学校多样特色、优质均衡发展。
面对大学区管理改革提档升级这一课题,我市从结构上对大学区进行优化整合,在全市设立义务教育大学区107个,将新建学校、民办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全部纳入,实现了大学区管理100%全覆盖。不断优化升级布局,在联合教研、教师培训和学生活动等方面持续加强同频共振。
2023年,全市大学区改革工作成果显著,大学区内教师交流近600余人,代培新任教师800余人,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500余次,部分相对薄弱学校生源大幅回流,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向前迈出一大步。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