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四平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四平市连续4年在吉林省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评优秀、连续2年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评中获评优秀、省环保督察整改考核中获评优秀、河长制考核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辽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考核位列全省第一、在全市申报第一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中荣获集体三等功、市生态环境局荣获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

一项项生态环境的喜人成绩,记录着四平人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平市始终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1+N”规划编制体系建设,扎实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实施2024年全年工作要点,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四平。

(一)

综合治理

水清岸绿焕新颜

“铁西区平西乡条子河的水越来越清澈,下游的西湖湿地公园越来越美,我每天都来河岸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铁西区大禹奥城小区居民梁淑芹感慨地说,昔日的臭水沟变身今天的“城市会客厅”,生活在四平觉得幸福惬意。

令人欣喜的景观背后,缘于我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西湖湿地治理项目,相继实施了清淤工程、黑臭水体整治工程,通过对河道两侧的裸露土坡进行绿化处理以及河道范围内清淤、建设沿河两岸湿地绿地,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依托西湖湿地河岸建设了栈桥、栈道、瀑布喷泉及多处景观平台,公园内建设完成了悦平滩、百姓大舞台广场和码头文化广场等特色文化项目,为市民打造一处集社交、运动、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休闲娱乐场所。

图片

叶赫苍鹭岛

夏日里,河岸之上,芦苇蒲草成片相连,绿水长廊蜿蜒向远,碧波舒展蔚为壮观。良好的水生态为这里构建了一湾生态风光带、河湖经济带,极大提升了河湖环境。通过建设生态保育区,防洪固堤、净化水质,吸引了大量鸟类在此安家、繁衍,努力实现“治好一条河、秀美一座城、幸福一方人”的美好愿景。

条子河的变化,见证了我市治河、治水、治城一体推进,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毅力。

四平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实施“三三五八”辽河流域治理模式,将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补齐生态治理短板的关键一招,筑牢生态保护屏障,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62个水污染治理与修复重点项目全部建成。完善河流联动监管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小流域监测工作,对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106条河流开展周监测、周通报,确保精准施策,2023年组织召开全省小流域监测工作现场会并作经验介绍。

扎实开展排污口整治,全市58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2019年以来,全域消除劣五类水体。流域协同联动治理经验在五省松辽流域联防联控会上作经验介绍。探索北方缺水型城市生态治理特色新路的典型经验得到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七督查组的充分肯定。2023年,全市10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0%,主要污染物氨氮减排量提前三年完成国家“十四五”约束性指标。

据生态环境部门监测数据显示,1月至2月,我市10个国考断面中,有监测记录断面8个,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断面7个,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5%,优于国家“十四五”考核目标27.5%;5个省考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到三类,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

(二)

精准施治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入春以来,随着气温缓慢回升,冰消雪融万物复苏,双辽白鹤自然保护区迎来了大批陆续迁徙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和白头鹤。蓝天白云下,这些鸟类春季迁徙途中在此歇息、补充能量,有些鸟类选择留在了这里。

鸟儿追求美丽来到了四平。只见它们时而振翅高飞、时而聚集采食、时而休闲理羽、时而嬉戏玩耍、时而驻足远眺。纷至沓来的上万只候鸟羽毛整齐光亮,鸟鸣婉转高亢,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意味着我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得到显著提升。

图片

西湖湿地公园俯瞰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得益于我市严格且高效地执行了一轮轮的大气治理。市生态环境局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清风行动”、臭氧污染防治“清爽行动”、大气管控“清洁行动”。专项整治建筑工地施工扬尘,开展散流体车辆运输和柴油货车尾气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联合检查。环保红线倒逼企业治污减排、转型升级,大力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从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煤烟型污染治理,到工业、机动车、扬尘等综合防治,各项措施压茬推进,环境效益逐步释放。

四平市秸秆禁烧力度空前,制定禁烧工作方案,全面压实禁烧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健全监管机制,成立秸秆禁烧巡查专班,对各地开展常态化巡查,全力以赴抓好离田工作。

四平市生态环境局在全省率先推进建设54套柴油车黑烟抓拍系统,已对6家检车线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查处,形成有力震慑。持续推进全市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工作,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每月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研判,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体系。2020年以来,6项污染物浓度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三)

黑土地“保卫战”

守好大粮仓“压舱石”

在梨树县孟家岭镇,昔日的两个废弃矿坑,经过矿山覆土复绿89.7公顷,先后栽植云杉、樟子松、榆树、柳树12万多株,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如今已变“绿山”,使矿坑内的地下水上升,水底的多种矿物质映出各种颜色,恍如仙境,被人们惊喜地称为“小天池”。

登高远眺,一处处深不见底的碧波,宛若镶嵌在山岩怀抱中晶莹剔透的宝石,微风拂过,池面激起层层涟漪。当地利用“小天池”周边32公顷林地打造风景林区,形成天然休闲氧吧,吸引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图片

梨树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

四平市严格执行新修订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依法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全省首创“田长制”,紧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两个底线,切实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利用能力,进一步巩固土壤环境质量。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对规模养殖场及禁养区实行常态化监管,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23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治。同时,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让四平的肥沃净土永留。

扎实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双辽市、伊通满族自治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铁东区、铁西区成功创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几年来,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四)

优化服务

环境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四平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加大监管服务力度。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扩大容错适用范围,将28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打造“文明、规范、有温度”的执法环境。2021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为信访工作表现突出集体。2021年、2022年行政执法网络培训及知识竞赛总成绩分别获全省第一名、第二名,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执法大练兵先进集体。2023年一个集体被评为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团体一等奖。

“三线一单”落地应用,环境精细化管理呵护“美丽四平”。“三线一单”是指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市生态环境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成立工作专班,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指导各地各部门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准入清单等进行提炼和细化。制定了《四平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报告》和《四平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印发了《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在全省各市(州)中率先通过审核,起到了工作带头作用,获得省生态环境厅高度肯定。在全国“三线一单”座谈会上,我市作为3个地市级先进代表之一,进行了经验介绍。2022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为“三线一单”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图片

旗帜广场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措施。在新开区设立“驻区服务站”,打造“阳光、便利、可预期”的审批环境。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对接服务,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

四平市生态环境局将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全面推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攻坚战,厚植绿色发展底蕴,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平崭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四平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