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黄豆田,近看有贝母。在集安市财源镇,贝母、黄豆间种的“一地双收”致富路,成为农业生产的一道新“风景”。
来到集安市财源镇双兴村,村民曲桂莲趁着晴好天气,正在院里忙着晾晒贝母。前不久,她家种植的贝母喜获丰收,个大浑圆。
“以前我家的地就是种大豆,一亩地能挣一千多块钱,价格波动还大。后来村里开始发展大豆、贝母间种,我就跟着干,双份效益是真好呀。一亩地贝母加大豆,去掉工钱还能挣两万七千多块钱。”作为贝母与黄豆间种模式的受益者之一,曲桂莲喜笑颜开。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近年来,财源镇依托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贝母种植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财源镇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种植技术,贝母与黄豆间种的新种植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充分利用两种作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特性的差异,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
集安市财源镇双兴村党支部书记徐忠敏告诉记者,相比单纯种植黄豆每亩地1700元左右的收入,套种贝母净收益可增加2万元以上,既保护了黑土地,还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打造出“地上粮仓,地下银行”的可喜局面。
“大豆可以给贝母遮阳,贝母的养分可以供应大豆,对大豆和贝母都好,而且能增加大豆的产量,贝母也不会减产。在黑土地保护的前提下,我们既稳住‘粮袋子’又鼓起‘钱袋子’!去年大豆亩产460斤,比正常每亩要高出100斤;贝母亩产1500斤左右,产值近三万元。”徐忠敏说。
如今,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财源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贝母、黄豆间种的行列。同时,财源镇成立中药材种植服务点,带领当地有意愿的农户、集体发展贝母、黄豆间种农业,并通过“农户+村集体+公司”“能人+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以及农业技术人员下沉至田间地头,进行中药材种植、管护全过程技术指导,提升科学化种植管理水平和质量。
目前,财源镇共发展贝母、大豆间种980亩,2023年累计收入1620万元,利润560余万元。
贝母、黄豆间种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财源镇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铭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