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嫌疑人》:一场槽点满满的本格推理
吉林
吉林 > 生活 > 娱乐 > 正文

《全员嫌疑人》:一场槽点满满的本格推理

作为一个多年的推理爱好者,《全员嫌疑人》是我在中秋档里很关注的一部电影,毕竟它是少见的根据日本本格推理小说改编的国产电影。

《全员嫌疑人》海报

《全员嫌疑人》海报

国产电影之前也改过不少日本推理小说,但大多是偏社会派推理的小说,比如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嫌疑人X的献身》等等。社会派推理通常以一个案件为切入点,引出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和人性的讨论,犯罪手法和解谜过程相对次要。

而本格推理则聚焦于犯罪手法和解谜过程,追求精妙的诡计设计,以及抽丝剥茧揭开真相的乐趣。国内的本格推理电影很少见,近年最有名的就是《唐人街探案》和《扬名立万》,如果再限定根据日本本格推理小说改编的,那我是一部也想不出来。

本片的原作是日本小说家大山诚一郎的推理短篇集《全员嫌疑人》。大山一直专注创作短篇本格推理,几本知名代表作(《字母表谜题》《诡计博物馆》《密室收藏家》)在国内都有出版,也算是国内推理圈的老熟人了。

大山诚一郎几本代表作在豆瓣的评分

大山诚一郎几本代表作在豆瓣的评分

大山的特点是诡计设计富有想象力,经常有让人拍案叫绝的奇思妙想。而他被大家吐槽最多的问题就是不注重证据,推理过程主要靠想象力去串联各种线索,编出一个看似滴水不漏的真相,但是缺乏坚实可靠的证据,结局要么是锁定罪犯后再去找证据,要么是说完推理罪犯自己就认罪了。

在《全员嫌疑人》这部短篇集里,大山别出心裁地把主角安排成毫无推理能力的警探,但主角有一种称为“华生力”的特殊能力,能让周围人的推理能力暴涨。于是每次遇到案件后,主角身边的涉案人员都会化身福尔摩斯,指出自己认为的凶手,而被指认的人也要用推理进行反驳。

这部短篇集的案子质量参差不齐,电影改编的是第一个故事《殷红十字》,算是整部短篇集里质量最好的一篇。问题在于这毕竟只是个短篇,如果照搬原作半小时出头就能拍完,电影要如何把故事填充到90多分钟的长度呢?下面就聊聊电影的改编策略。

电影主线基本延续了原作:主角警探因休假入住一家民宿,民宿里还有老板和女招待,以及另外三位客人。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发现老板和女招待被枪杀,老板还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画下了五个血色十字架。在华生力的影响下,三位客人开始了寻找凶手的推理比拼。

《全员嫌疑人》剧照

《全员嫌疑人》剧照

电影把背景从现代日本搬到了1937年的民国,小沈阳饰演的男主依然是拥有华生力的警探,其余三位客人的身份都换成了更贴合背景的流浪汉、女作家和钢琴师。电影在其他方面也进行了本地化的改编,比如原作里对血十字的头两个解释都和日本文化相关,电影都改成了中国观众更好理解的解释。

为了填充内容,几位角色都加了不少戏份。故事涉及一桩5年前的银行抢劫案,原作里只有凶手和抢劫案有关,而电影则扩充了角色关系,随着剧情展开把三位客人都和抢劫案扯上了关系,还给死者和凶手之间安排了感情纷争(原作只有金钱纷争),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电影对原作最大的改编是在结尾。在揪出原作的凶手后,电影原创了一层新的反转,揭示了另一位凶手的存在,就像海报里说的那样:本以为真相水落石出,没想到真凶另有其人。

单看故事的骨架结构,电影的改编策略没啥毛病,可惜落实到具体情节上是漏洞百出,让人无力吐槽。

先说电影的风格问题。制作组大概是为了不浪费小沈阳的喜剧身份,给他饰演的男主安排了不少搞笑戏份。但问题在于这并不是一个喜剧片,其他几个角色也没什么搞笑戏份,结果就是全片只有小沈阳一个人在说一些没人接梗、和周遭氛围格格不入的搞笑台词,有一种在悬疑片里演小品的违和感,连带整部电影的风格也很割裂。

《全员嫌疑人》剧照

《全员嫌疑人》剧照

接着说最核心的推理环节,这部分的逻辑问题有一大堆,作为本格推理完全不合格。

首先是男主的设定问题。电影和原作一样,开篇就强调男主本身没啥推理能力,破案全靠华生力给身边的人提升推理能力。但制作组可能觉得男主不能没有存在感,就在后半段安排男主大幅参与了推理,最终真相有一大半都是男主推理出来的,让华生力的设定失去了存在意义。

男主参与推理还带来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破坏了原本三位客人的推理比拼。原作的推理过程是A告发B,B告发C,C告发A,A再告发B。在相互告发和反驳的过程中,三人不断排除错误答案、挖掘新的线索,终于锁定凶手。整个推理过程环环相扣,非常严密。

但电影里因为男主也参与了推理,而制作组又没有在原作的推理过程中加入新的内容,就只能把其他人的推理挪到男主身上。于是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情况:片中明明是三个人一齐说“我知道谁是凶手了”,结果却只有两个人给出了推理,他们推理结束后男主就开始推理,剩下的那位仿佛忘了自己说过这句话,到片子结束都没解释自己原本的推理是什么。

《全员嫌疑人》剧照

《全员嫌疑人》剧照

这么拍还不如直接删了华生力的设定,这样就不用强行让三个人一起说“我知道凶手了”,也不会留这么大一个槽点。

在核心的推理过程上,电影改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逻辑问题。原作的关键突破点是发现老板房间不是案发现场,老板在凶手房间中枪后没立刻死亡,为了逃避凶手的追杀,他就逃回了自己房间,整个逻辑简洁流畅。

而电影把凶手开枪打死老板设计成误杀,凶手惊慌失措,并没打算去追杀老板。老板中枪后则是面带微笑,露出一副解脱释然的表情,然后拖着身子一路走回了房间。为什么老板会露出这种表情?他看起来已经接受了死亡,为什么还要坚持走回房间?电影完全没交待,只能靠观众脑补。

电影的改编还破坏了锁定凶手的推理逻辑。原作里民宿的布局比较独特,只有从个别房间才能回到老板房间,再结合其他线索就可以用排除法锁定凶手。但电影把民宿改成了类似四合院的布局,从其他房间都可以回到老板的房间,这样一来就没法锁定凶手了。

《全员嫌疑人》剧照

《全员嫌疑人》剧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电影想了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具体方式我不剧透,打个比方说就是:某人发现凶手在现场掉了一只袜子,谁穿着同样袜子谁就是凶手,凶手一看铁证如山就自己认罪了。

前面说过,本格推理的主要卖点就是抽丝剥茧揭开真相的乐趣,但观众从这部电影里完全体验不到这种乐趣,只会觉得编剧太过偷懒,居然在结尾临时加个如此粗暴且毫无铺垫的新线索,犯了本格推理的大忌。

而且本片的凶手实在是太过好猜,电影给凶手加了太多强调他有嫌疑的镜头。一般来说这种角色都是用来迷惑观众的烟雾弹,后面还会有反转,结果本片的凶手居然就是看起来嫌疑最大的人(片尾的反转并没推翻凶手身份),这大概是电影给我的最大意外。

总的来说,这次的电影是对原作全方位的劣化,最核心的推理部分槽点满满完全经不起推敲,推荐感兴趣的人还是去看原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