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编者按:“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当前的长春新区正在聚力“双城”建设、厚植新质生产力、繁育新动能,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大批高层次人才与长春新区形成双向奔赴之势。为展现长春新区人才济济、欣欣向荣的兴盛局面,凤凰网吉林与长春新区新闻中心、人才办联合推出“凤栖梧桐 人才新区”专题栏目,讲述新区爱才、企业留才、才尽其能的创业奋斗故事。
每次走进直播间,对任静雯来说都是一场考试。
与学校的考试不一样,这次她的考官是全网上千万的网友。作为主播,她需要用更具有网感的表达,吸引网友的注意。而作为团队负责人,她还需要关注每一个关键参数,让更多的流量转化为销量。
“这是一场富有挑战性的考验。”7月份刚走出长春工业大学校门的任静雯,加入位于长春新区摆渡创新工场内的长春明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明轩文化”)。当她接到挑起电商直播组大梁的任务时,感到意外,却在情理其中。
“年轻有试错的成本,就应该敢闯有冲劲。”任静雯回忆起公司负责人跟她谈话时说,“闯”是公司的作风,也是公司孵化器自带的创业基因。
10年前,冯春明、柳萌(任静雯的两位学长)利用所学专业技术,创建明轩文化,主攻为客户提供虚拟现实解决方案。在摆渡创新工场的孵化下,该公司取得国内专利软著20多项,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零门槛支持创客热情
摆渡创新工场是生产企业的企业。这是创始人兼董事长刘春生的定位。同时他也定下了一个孵化原则——“零门槛、零投入、零压力”。摆渡创新工场支持创客任何创意和想法,为他们提供天使投资和创业服务,同时也不设年度经营考核目标,最大限度容忍暂时亏损。
明轩文化创建之初,曾遭遇发展瓶颈。入驻摆渡创新工场后,刘春生为其提供了免费场地、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并对接投资300万元。自此,明轩文化搭上了快速发展的列车。
“通过‘摆渡’的船,助力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抵达彼岸。”刘春生说,没有这些创业“小草小树”,哪来满山春色?
作为“创一代”,出身草根的刘春生从装卸工起步,摸爬滚打。31岁创立自己企业,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原本进军酒店行业的刘春生,偶然认识的年轻创业者,让他改变了想法。
当时创业者王莹拿着自己的中医药产业项目寻找合作伙伴。刘春生发现她有想法,对创业充满热情,并且她的项目也很有前景。他决定帮助王莹实现创业梦想。
在这过程中,刘春生发现很多有创业意愿的年轻人,却因为各种条件限制放弃了想法。
“为什么不给年轻人一次机会呢?”摆渡创新工场应运而生。
王莹创立的白山本苜药业是摆渡创新工场投资并成功孵化的代表性企业。在平台资金、人才、技术等的加持下,王莹团队发展成为拥有300公顷种植基地,形成草药种植、研发、收购、加工、生产、连锁药房全产业链企业。
一杯咖啡引发一场头脑风暴
位于修正路上的摆渡创新工场办公楼具有极高辨识度——一艘扬帆起航的大船悬挂其上。办公楼内,当初设计的酒店布局依然清晰可见。办公室内,年轻的创客们繁忙而有序。
原本三楼的餐厅被改成了咖啡厅。这是楼内最大的共享空间,也是创业火花碰撞的地方。
成立10年来,近330家企业在这里成长起来。其中包括省、市级龙头企业各2家,挂牌上市企业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带动就业近万人。
“很多的想法都是从一杯咖啡开始的。”摆渡创新工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铮说,创业者、投资者在这里头脑风暴,很多项目在此过程中逐渐成型。
2015年,一位年轻人来到摆渡创新工场。他想把自己电力考试辅导经验转化成项目。双方不断打磨,思格教育品牌在摆渡创新工场成立。
“在此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从一个人的人才孵化,到项目团队孵化,再到企业孵化的一站式专业孵化服务。”刘铮说。
作为“创二代”,刘铮在投资、传媒等领域积累经验后,回到摆渡创新工场担任管理者、天使投资人。
刘铮每天都会到各个合伙伙伴的工位看看项目进度、难度痛点、发展需求,与创业者聊一聊,也跟有想法的年轻人在一起喝咖啡。
“与其说投资项目,不如说是投资人。”刘铮说,创业项目成功的关键核心在于人,特别是创始人要求有敢拼敢闯的毅力和激情。这也是投资团队对项目考察的重点。
现在,思格教育成为了电力行业考试细分领域的成长型企业。
聚万千资源为创客摆渡
当然,创业项目最终孵化成功,还需要汇集各方资源为企业助力。
“一瓢水泼在一棵大树上作用微乎其微,但洒在地上就能唤醒无数颗种子。”刘铮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精准扶持对创业项目的重要性。
从一杯咖啡开始接触、洽谈,再从“苗圃期”到“加速期”。摆渡创新工场设计了一套“天使投资+创业孵化”的模式,为不同阶段创客提供适宜的“土壤”,通过“滴灌”方式帮助小微创客成长。
在摆渡创新工场一楼大厅,科技服务直通车、政务服务驿站、知识产权工作站、吉林股权交易所摆渡四板创新服务中心、党建服务中心等特色功能服务区布置齐全。创客在这里可以与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资本交易等机构实现无缝衔接。
“省市区各级人才政策也是宣讲的重点。”刘铮说,人才政策对创业者也是无形的激励。除此之外,摆渡创新工场还定期举办创客讲座、路演、分享会等活动,为创客搭建平台。
内外兼修 员工变合伙人
创业离不开创新,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聚集。
华南理工大学马东阁教授在有机光电器件、广电检测仪器、新一代柔性照明和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具有技术优势。为实现技术转化,摆渡创新工场购置4000万元实验设备建设“有机半导共享基地”,并与吉林大学合作,形成一个从实验室到用户的全流程平台。在此基础上,摆渡创新工场为其天使投资300万元,成立了长春光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摆渡创新工场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长白山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与功能性食品研发中心、光研有机半导体共享基地等机构,打造科研转化链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前不久,摆渡创新工场投资2000万,建设了中医药公共实验室,围绕长白山特色开发利用,为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提供支撑。
“近年来,省市区各级引才留才政策也形成了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才留下来。”刘铮介绍,近三年,摆渡创新工场引进人才近50名。目前园区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30人,包括省突出贡献专家、D类人才等。在孵企业有近百位科研技术人才。
“我们鼓励员工成为合伙人。”刘铮说,摆渡创新工场对于内部人才也建立了相应的成长体系。部门负责人可以自立门户,同时享有孵化权益和创业公司股份。
慧启咨询、蚂蚁传媒、比邻电子等7家内创企业就此成长起来。
“故土难离,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都想回到家乡。只要有配套产业,就能海纳百川。”刘铮说,为长春新区的人才链产业链聚集,摆渡创新工场为有想法的创客提供了一个友好包容的接口。
经过一个多月的起步期,任静雯的团队逐渐磨合成型,直播间也有了起步的热度。
“看着自己的种子慢慢发芽,心里也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任静雯说。
本组图片由摆渡创新工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