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 何伟/文
职务:吉林省政协委员 长春市政协副主席 王桂敏
记者提问:2024年,吉林省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摸清了文化遗产家底,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长春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作为来自长春市的政协委员,您有哪些好的建议,让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吉林“宝藏”,从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高质量发展。
王桂敏:吉林省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举措。长春市认真落实相关要求和部署,积极行动,当前,新民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升级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
过去这一年,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吉林文脉风趣、弦歌不断。大家也非常期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和育化作用,能够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为此,我提三点建议:第一点,广泛普及吉林历史文化知识。
迄今为止,吉林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石制工具是100多年前的人类作品。榆树人和安图人的头骨,距今5万到1万年。千古族群在白山松水间游牧而居,渔猎而食。这正是吉林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的滥觞。
根据史料记载推断,吉林省内的古扶余国,最晚建立于西汉初年,此后,高句丽、渤海国、辽、金等政权交错更替。在吉林的这片黑土地上,不同的族群繁衍生息,未曾停息地进行着经济社会、外交军事活动,也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我们要广泛的普及地域历史知识,让吉林人树立起文化自信。让海内外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吉林的前世今生。
第二,有众多的杰出人士在吉林省工作生活战斗过。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脚下的这片沃土,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比如晚清的官员吴大澂,以强烈的国家意识挽回国土主权,争取到了图们江船只出海权,这种战略的眼光和家国的情怀,令后人称颂。比如,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义勇军和抗联将士,他们的英雄壮举和民族气节,惊天地泣鬼神。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的文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建筑学家以及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纷至沓来。他们带着新知识、新思想、新思维、新气象,不仅弘扬了吉林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谱写出新的吉林的电影文化、汽车文化、教育文化、光学文化,要梳理他们的事迹进行广泛的传播,宣传他们也就是在传承吉林的历史文化。
第三,培育省内有潜质的非遗消费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火起来。火起来传下去。必须融入时代的要素,结合实际利用,释放出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必要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筛选出传承价值高,市场前景广的非遗品牌,组织专业
力量论证丰富拓展传播手段,策划培育非遗的消费市场。使吉林省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非遗民俗、非遗美食、非遗文创以及非遗演出的形式,与时俱进的活跃起来,健康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