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秦腔艺术,感知文化脉搏
吉林
吉林 > 产经 > 商讯 > 正文

探索秦腔艺术,感知文化脉搏

为深入了解秦腔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探索秦腔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路径并为戏剧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1月23日,西安交通大学“秦韵汇智”实践团队踏上秦腔寻根之旅,走进易俗社文化街区,参观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通过实地参观调研,全方位、深层次地认识秦腔这门古老而璀璨的艺术。

溯源博物馆 深埋文化根

实践团队首先前往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参观。作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易俗社源自著名秦腔科班,距今已有百余年。博物馆较为完整地展示了易俗社的发展历史、社会影响及其秦腔的艺术成就,团队成员依次参观“历史篇”“人物篇”“剧目篇”“经典传承篇”等馆,了解时代变迁中几代人坚守秦腔文化的历史,感受三秦大地戏曲文化的深刻底蕴。

在“历史篇”中,团队成员穿越时空,见证易俗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如何传承发展秦腔艺术,肩负起“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的使命,最终获得不菲荣誉、为秦腔的发扬添彩的辉煌历程。研读历史资料,观看图文展示,认真聆听讲解,团队成员了解到易俗社在战火中坚守文化阵地的感人故事,为前辈们的文化担当动容。

图2-实践队员参观了解易俗社历史

珍贵的文物展示也让团队成员对秦腔艺术的表演形式和技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大家观摩服饰、脸谱、演出道具、舞台布景等展品,了解秦腔艺术里音乐、剧本、唱腔的资料,为这一地方戏曲的深厚文化内涵而陶醉。从数十位秦腔艺术家的相片前走过,在百年的历史间穿梭,成员们深切感受到艺术家们初心不改、精益求精的精神。

图3-秦腔作品《夺锦楼》

图4-易俗社剧场转台(模型复原)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这里分为“大秦之腔、华夏正声——秦腔历史文化展”和“国剧正源、艺术大成——秦腔艺术展”两部分,展示了秦腔起源、发展、兴盛、传播的过程。悠久的文脉历史、丰富的文物典藏、逼真的人物蜡像将秦腔的朴实本质、深邃思想、精湛技艺、深厚底蕴一一为团队成员展开,博物馆之旅,为大家深深埋下溯源秦腔文化的根。

图5-实践队员参观蜡像了解秦腔行当

图6-实践队员观看戏楼模型播放的戏剧

图7-实践队员参观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后合影

对话传承人 感悟秦腔魂

早在寒假前,实践队员就来到过易俗社文化街区的秦风源非遗剧场,观看了秦腔演出《白蛇传》和《卖水》,以及皮影戏、木偶戏、眉户、华阴老腔等其它非遗表演,并采访了几位秦腔演员与非遗传承人,了解他们学习、传承、坚守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

图8-实践队员采访青年秦腔演员雷宇腾

图9-实践队员采访剧场创始人、秦腔演员白粉娥

“学秦腔很苦,是热爱让我坚持了下来。”这是青年演员雷宇腾的心声。他表示,盲目的创新不可取,秦腔文化本身就博大精深,“守正”是第一位。“小时候是家里条件不好,我才去学戏;现在开办秦风源非遗剧场,是希望更多孩子接触并热爱非遗文化。”这是白粉娥老师选择的道路。她致力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并鼓励青年勇担使命、开拓创新。木偶戏表演者蔡丽静老师和华阴老腔表演者高小玲也分享自己学习和传播非遗文化的经历。她们都提到,希望在创新交融与博采众长中助力传统文化打破地域限制、走向国际。

图10-实践队员采访木偶戏表演者蔡丽静

图11-实践队员采访华阴老腔表演者高小玲

经典代代相传 青年使命在肩

博物馆的参观、剧场的亲身观赏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刻对话,让团队成员对秦腔这一三秦大地的瑰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秦腔艺术的壮丽画卷中,不仅有珍贵的文物、精彩的演出,更有艺术家的艰辛与执着、一代代人的无限热爱与无私奉献。

经典代代相传,秦腔艺术绚烂璀璨;青年使命在肩,将以此次寻根之旅为契机,不断为推动秦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付出青年应有之热血与奋进!

图文 | “秦韵汇智”实践团队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