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审批、强服务 吉林省多部门真招实策优化营商环境

减审批、强服务 吉林省多部门真招实策优化营商环境

凤凰网吉林 何伟/文

3月27日,吉林省举办新闻发布会,继续介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5年重点行动方案”相关情况。人社厅、生态环境厅、住建厅、交通厅、商务厅等部门介绍了优化营商环境相关举措和实施计划。

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吉林发布

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吉林发布

省住建厅:明确工程建设项目“自选式”联合验收模式

吉林省住建厅副厅长程博介绍,吉林将对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制度进行改革,旨在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为企业减负。改革中包含“按需验”“限时验”“单独验”等新举措。

按需验:建设单位可依据项目实际情况和需求,自主选择申报事项组合,减少不必要的流程环节,加快推进验收节奏,为建设项目早投入使用减少时间、节约成本。

限时验:明确规定验收办理时限,促使各事关单位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验收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让企业能合理安排后续生产经营计划,增强对项目进度的科学安排。

单独验:针对特定项目或单项工程,在满足相关条件下可单独进行验收,解决部分项目因整体未完工,但部分已具备使用功能而无法验收的问题,通过单独验收使项目提前投入使用,提前发挥项目效益。

为能够有效压缩整体验收时长,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同时为适应上述改革,吉林省住建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优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联合验收的实施意见》,明确工程建设项目“自选式”联合验收的模式,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解决制约验收的瓶颈问题。

省生态环境厅:双轮驱动构建新型环境管理机制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保护督查专员李伟华介绍,将以协同推动产业园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施优化营商环境重点行动,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选取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8个产业园区作为第一批联动试点园区,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试点改革工作。

李伟华介绍,产业园区环评试点改革通过政策协同融合的“加法”和项目环评审批的“减法”,双轮驱动构建“放管服”结合的新型环境管理机制。

强化制度协同做加法:整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产业园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规划环评为园区发展“定方向、优布局”,一园区一清单形成园区产业准入索引,为园区招商引资提供了清晰的产业定位,促进符合园区发展的高附加值、低污染项目聚集,推动园区产业链绿色升级。

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做减法:对园区在项目环评审批上,推行三个“一批”。“打捆”一批。对试点园区内家具制造、文教娱乐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九类报告表项目,实施同类项目编制一本环评报告进行“打捆”审批的做法,极大的节约了企业的成本。“豁免”一批。针对试点园区内城市道路、管网管廊等五类建设项目豁免办理备案手续,项目落地实现了“拎包投产”。“简化”一批。针对排污强度低的项目,在环评审批时免于提交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来源说明,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和流程。

省人社厅:加大企业职称评审放权力度 升级“吉聚人才”政策包

吉林省人社厅副厅长黄一杰介绍,继续加大人才服务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力度,始终锚定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目标,以“政策创新”破题、“服务升级”解题、“生态优化”答题,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吉林省人社厅率先构建企业人才分类认定标准体系,完成近万名人才定级评价,赋予一汽集团等中直企业人才分类定级自主评价权。下一步将探索设立企业引才特设岗,创新企业人才分类定级评定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重要岗位的引才留才吸引力,全力破解企业用才“水土不服”难题。

吉林省已经连续20年资助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累计资助1221人次,总额超2.3亿元。未来将升级“吉聚人才”政策包,围绕重点及新兴产业,谋划建立产业人才库,精准汇聚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实现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吉林全省目前累计已有305家企业拥有职称评审自主权,630个工种的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互认渠道得以贯通。下一步将继续加大企业职称评审放权力度,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完善技能竞赛体系,扩大省级评选向民营企业倾斜比例,打造“吉林工匠”“首席技师工作室”等品牌矩阵,构建全周期激励闭环。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吉林省已累计培训21.37万人次,建立“赛评奖用”培养机制。未来将聚焦新赛道,深入推进“1+N”模式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体系建设。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技能强企行动,开展康养托育、冰雪旅游、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行业领域技能培训,以技能人才“强基工程”筑牢产业转型根基。

黄一杰介绍,吉林省还将搭建一体化人才服务平台,加速人才服务“触网”,让人才服务业务“全程网办”,简化办事流程。

省交通厅: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推动“交商邮农旅供”融合发展

吉林省交通厅副厅长罗立翔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39个县级客运站完成“客货邮”升级改造,565个乡镇建成乡镇运输服务站,7319个建制村建成农村物流服务点,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覆盖率达到80%。2021年以来,依托三级农村物流网络累计运输货物近3亿件,货物价值近330亿元,运出农副产品1700万件,有效满足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下一步,吉林省将聚焦农村物流服务需求,打通农村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交商邮农旅供”一体化融合发展。

吉林省利用客运站、电商服务站、邮政网点、村镇供销服务点等打造“多站合一”的服务站点,今年将新建农村物流服务网点2000个,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全覆盖,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运输服务新模式,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寄收快递、网购消费、直播带货,享受便利,带动创收。

此外,吉林还将利用客运班车运输快递及生产生活物资;开展定时、定点、定线的“货运班车”服务,发展农村邮件快件共同配送、循环配送等模式,进一步降低农村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时效,让农民群众收发快递费用更低、速度更快。

吉林省还将推广“客货邮+农产品进城”“客货邮+文旅”等模式,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进村入户,通过前端直播带货、网上开店等方式促进农产品上行,增加企业与农民收入。支持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客运企业与景区景点开展合作,在县级客运站、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开通直达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为游客提供出行便利,带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

省商务厅:选取10个开发区建设首批“助企服务港” 明年全省铺开

吉林省商务厅副厅长王立群介绍,今年将在全省开发区建设“助企服务港”,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有效载体,是推动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创新举措。

吉林省将紧扣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目标,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主战场”地位和作用。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联动。各地区结合产业特色,构建“1+N”服务网络,实现省市县三级服务协同。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施策。以企业生命周期为主线,聚焦政策兑现、审批代办、要素保障、创新赋能等核心需求,提供“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包。坚持数字赋能,高效协同。依托AI人工智能,探索打造全省开发区助企服务平台,高效整合政策、审批、金融、人才等资源,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坚持坚持闭环管理,长效保障。完善全流程领办代办服务机制,提供“保姆式”服务,在企业身边解决问题和诉求,让小事不出厂、大事不出港。

王立群说,下一步将在10个开发区建设首批“助企服务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2026年在全省范围内铺开,打造“一港一特色”服务品牌,力争用三年时间全覆盖,实现审批服务零跑腿、惠企政策零死角、要素保障零距离、企业诉求零积压,全面优化开发区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