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新三宝”——人参、矿泉、松花砚。
从为人们所熟知的人参、貂皮、鹿茸角“东北三宝”,到如今的长白山“新三宝”,新旧三宝的转变,不仅是对吉林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禀赋的重新诠释,更是对这片土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新传承。不同于“百草之王”人参、“水中甘露”矿泉,松花砚以其独特的文化属性,自然而然成为承载吉林文化内涵、传递吉林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
正如省委书记黄强日前在通化调研时强调,要充分发挥优势,结合文旅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松花砚文化影响力,让松花砚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文化赋能,顺“市”创新,从“本地名品”到吉字号“伴手礼”,松花砚这一吉林文化IP的破圈之势正蓄力待发。
与历史相生,激活百年文脉
巍巍长白,浩浩松江。在山川灵秀的长白山脉下,蕴藏着一种独特的沉积型微晶石灰岩,它源自数亿年前海相运动过程中海底的淤积细泥,经过沉积、覆盖、压制等物理过程孕育而成,它便是松花石。因其形状千奇百态,色泽翠若松花,纹理清晰透彻,神韵雅致久远,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松花石就已被打磨为宫廷御砚而名声大噪。康熙在《松花石制砚说》中盛赞其“握之则润液欲滴”,更亲自督导工匠按古法制砚。由于松花石质地刚柔相济,所制之砚“滑不拒墨、涩不滞笔、久磨不减其锋、贮墨不涸”,且“扣之如铜”,铿锵成韵,清脆悦耳,康熙认为其“远胜绿端”。
松花砚在清朝持续焕发光彩,三代帝王都对其情有独钟。康熙确立其御用地位,雍正征召琢砚名匠入宫,专门从事松花砚制作,乾隆更是将其载入《西清砚谱》之首。这种“一石跨越三千里,九重宫阙始成砚”的盛况,使松花砚成为清宫文房体系中无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随着清王朝落幕,松花砚制作技艺一度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直至20世纪70年代,在通化市发现石材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松花砚残片完全一致,松花砚得以重放异彩。
“通化市大安镇松花石老坑遗址的松花石石质和故宫博物院御砚存样完全一致,这一发现揭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通化市文化广旅局副局长张茂强告诉记者,从曾经普通百姓遥不可及的宫廷御砚,到人人可享的文旅产品,松花石砚正如一把串联人文与自然、时间与匠心的文化“链条”,让深厚的长白文脉生动跃然于寻常百姓家中。“我们还将组织文物专家对通化松花石老坑遗址进行科学考古,优化基本保护方案,在守护好老坑遗址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探索更多方式还原松花砚鼎盛时期的文化场景,更好弘扬松花砚文化。”
与市场相连,推进产业规范
常言道,黄金有价石无价。一方松花砚,其市场价格往往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不等,巨大的价格差异背后,除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等因素外,制砚石材本身的材质、品相也占据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松花石产业缺少明确的行业鉴定标准,松花玉石真伪难辨、市场价值难以衡量,一度成为困扰消费者的隐形“门槛”,以及制约松花石市场良性发展的“绊脚石”。
通化鑫鸿松花玉石有限公司展出的松花奇石
为了推动松花石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避免松花石被贱卖、滥卖的情况,通化市从探索制定行业标准入手,为松花石“正名”。“我们制定的松花石观赏石鉴评行业标准和松花玉石鉴定团体标准,已获得自然资源部和中国观赏石协会批准发布。” 通化鑫鸿松花玉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天然告诉记者,“标准中首次明确了松花玉石的矿物成分、硬度、纹理等核心指标,建立起松花石样本数据库。届时我们将从肉眼观察、仪器检测再到产地溯源形成标准化流程,为松花玉石鉴定提供科学方案。”
解码了松花玉石的“鉴定密码”,该公司进一步投资建设了具备CMA和CNAS认证资质的综合检验检测技术中心,中心具备矿产资源勘查、松花玉石、水、人参中草药和环境监测等五项内容检验检测资质。走进通化鑫鸿松花玉石有限公司的检测中心,激光光谱仪正对一块松花石进行成分分析,很快一张独属于这块松花石的“身份证”跃然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目前,我们已形成了从石料开采到成品检测的产业链条闭环,我们将以标准制定和CMA、CNAS认证资质这两把‘金钥匙’作为突破口,推动松花石产业突破地域局限,实现健康高质量发展。”马天然表示。
与文化相成,讲述吉林故事
“相比于其他的砚种,松花砚色泽丰富、质地温润,设计精巧,造型丰富。且因松花石是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松花砚的价值也在逐渐提升。但松花砚产业的‘出圈’之路任重而道远。”通化市松花石砚雕刻技艺传承人鞠展鹏表示,首先,从历史延续上看,端砚、歙砚、澄泥砚等四大名砚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民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利用,而松花砚起源于清朝宫廷,当时只供帝王和重臣使用,并没有在民间广泛流传。随着清朝灭亡,松花砚的历史存在一定程度的断层。其次,松花砚的艺术风格尚不明晰,与端砚的镂空雕花、歙砚的浅浮雕不同,松花砚尚未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标签。同时,松花砚的产品更新与当下个性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仍有一定距离,使得消费人群相对局限。
将传统文化以艺术“再编码”,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精髓,又符合当代受众的文化审美需求。在鞠展鹏大师雕刻工作室,从盘古开天到琵琶商女,从复刻版的清代宫廷砚到长白山主题砚……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一一被呈现于一方方砚台之上。鞠展鹏告诉记者:“色彩和创意是松花砚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一块松花石可涵盖绿、黄、紫、白、灰、黑等多种颜色,我们运用俏色巧雕的雕刻技艺,在展现松花石丰富色彩的同时,因‘石’制宜讲述不同的文化故事。”
鞠展鹏大师雕刻工作室展出的“东北抗联”主题松花石艺术品
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和创新表达,让松花砚成为承载吉林文化、讲述吉林故事的载体?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新表示,在创作实践中要从多维度发力,一方面深入挖掘吉林地域的历史文化,以女真、肃慎、高句丽、渤海国等历史为脉络,从史书典籍与出土文物中汲取灵感;另一方面,融入长白山采参习俗、萨满文化、渔猎文化等极具特色的东北民俗元素,打造彰显关东风情的松花砚作品。此外,还可以围绕东北抗联、抗美援朝、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近现代主题展开创作。通过这一系列的创作探索,让松花砚生动展现吉林地域特色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鞠展鹏大师雕刻工作室创作的松花砚
旧时皇家砚,“飞”入百姓家。对于松花砚未来破圈路径,通化师范学院非遗学院副院长武春阳表示,“市场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高端产品叫响品牌,中端定制养活匠人,大众产品拓宽市场。松花砚走向市场,既要有‘天花板’,也要有‘烟火气’。” 武春阳建议,可支持建立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打造精品佳作和行业标杆;推广“一砚一品”“一石一艺”的个性化定制,吸引年轻匠人投身松花砚手工定制行业;利用现代生产线批量生产轻量化、时尚化、生活化、便捷化的松花砚文创产品,让松花砚真正成为传递吉林文化的“文化信使”。
来源: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