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王振东/图
作为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长春新民大街的保护提升工程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6月20日,凤凰网吉林在新民大街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改造现场看到,施工人员正在修葺花池和人行步道。
通过“市政、院落、建筑”三大改造,这条北起解放大路、南至新民广场的1445米长街,将从封闭的管理区转变为开放的城市文化客厅。4.5公顷新绿地与13处口袋公园串联起一条“露天博物馆”长街。
拆墙透绿:历史建筑不再“深藏闺中”
原长春日报社的围墙已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绿篱和休闲步道。
上海市园林院公园中心李炎介绍,新民大街沿线12处院落及1处公园全部实现“拆围透绿”,累计释放公共空间相当于四个半足球场。原先被遮挡的历史建筑,现在从街边就能清晰观赏其建筑细节。
多杆合一:老街装上“智慧大脑”
漫步在拓宽的人行道上,以往“绊脚”的检查井盖不见了。
长春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工程部长姚涛介绍,慢行道上的检查井已经迁至道外。另外,管理部门对全线所有设施井盖进行编号,让井盖有了“身份证”,替代了以前检修时人工物探,现在能够精准维修。
姚涛还介绍,路边还设置了“智慧合杆”——将交通信号、路灯、监控等设施整合为一根柱,不仅提升了街道的整体美观度,还提高了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
老楼新生:报社旧址变身文化博物馆
位于大街南段的长春日报社旧址,如今正变身为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
伪满皇宫博物院学术研究部主任王昊介绍,博物馆A区将用《新民更新》《长春故事》等五大展览,讲述“一条街、一座城、一群人”的历史脉络。B区特展厅首展将推出《古都对话》,展出西安、北京等七大古都重要文物。C区为配套服务业态,例如一楼的言几又书店、二楼、三楼的餐秀等,满足游客的多样需求。
“未来将成为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主入口、游客的集散地、长春历史文化的讲述者。”王昊说,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伪满皇宫博物院设立在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分馆,是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街之后,游客从博物馆出发,领略沿街15处历史建筑院落、公园、广场等景点。
在沿线的伪满国务院旧址(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司法部旧址(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综合法衙旧址(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南湖院区)的三个展厅,还设有伪满国务院旧址专题展、司法部旧址的《白求恩纪念展》、综合法衙旧址专题展三个开放展览,游客也可以通过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预约组团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