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在新型半导体光伏领域实现新突破 研究成果登上《科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在新型半导体光伏领域实现新突破 研究成果登上《科学》

日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新型自由基自组装分子材料,显著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运行稳定性和大面积加工均匀性。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2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布。

走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秦川江和科研人员们正在有序地进行实验工作。

走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秦川江和科研人员们正在有序地进行实验工作。

秦川江所说的“钙钛矿”是一种人工合成材料,具有和天然钙钛矿相同晶体结构。使用其作为吸光层的电池具有高效率、低成本以及可溶液加工等优势,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核心方向,可应用于车载光伏、建筑光伏、光伏电站等领域。2020年,秦川江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吴文平想要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但研发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在新型半导体光伏领域实现新突破 研究成果登上《科学》

经过实验,这种材料在室温下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持续运行数千小时后几乎无性能衰减,传输速率超过传统材料的2倍以上,解决了传统太阳能电池传输能力不足、易衰减等问题。只需要1克,就可以制作出50平方米左右的器件。目前,该成果已申请1项国家专利。眼下,秦川江团队还想把这种技术实际应用到住宅和户外用品上,制作可以透光、甚至能够随身携带的光伏板,让新技术走入百姓生活。

来源:吉林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