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家观察|从工业长子到文旅秀带:长春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圈与振兴动能

凰家观察|从工业长子到文旅秀带:长春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圈与振兴动能

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王振东/图

7月5日,长春新民大街开街当日涌入23万人次,周边商圈增收1.7亿元。

7月5日,众多长春市民和游客参与“新民漫游计划”巡游活动。

这条串联起历史建筑与吴彦祖咖啡、言几又书店的街道,成为长春从“工业长子”向“文旅秀带”转型的鲜活注脚。这座以汽车、铁路客车、电影工业为底色的城市,正以文化为笔,书写着一份独特的振兴答卷——工业基因如何激活文旅新动能?文旅热度又怎样反哺城市发展?

IP 创新:从经典再造到现象级热点

长春文旅的“出圈”,并非单点突破,而是IP创新、工业遗产转型、历史街区焕新的协同发力,形成了全域联动的文旅矩阵。

7月5日傍晚,长春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在长春动植物公园,参加西游游园活动的游客打起伞,排起了长队,等待“雪饼猴”出场。幽默风趣的语言、机敏灵活的应对以及过硬的舞台表演经验,让每一位前来的游客都能找到自己的情绪价值。

“猴哥,你说‘周一到周五不用上学’。”“不上学?那可不行!我说‘周一到周五就得上学’!要不我这活你都干不了,我本科毕业,你寻思呢?”……

长春动植物公园西游游园活动中,游客与“雪饼猴”互动。

自2023年冬天以来,到长春动植物公园“五行山”下“喂猴”成为游客必打卡项目。过去两年,200多万人次参观长春动植物公园。而在线上,每天围观“喂猴”直播的人群达到数十万人次。在自媒体平台上,“雪饼猴”、王铁柱等相关话题,热度累计超80亿次。

长春动植物公园的“西游IP”,堪称文旅IP创新的典范。公园以《西游记》为蓝本,打造十二处沉浸式场景,邀请专业演员实景互动,让游客从“逛公园”变为“入剧情”。2023年,长春动植物公园累计接待游客89.06万人次,同比增长162%;2024年,接待游客185万人次;今年仅清明小长假期间,就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今年五一期间,公园客流量达24.56万人次,营业收入达704.63万元。

长春动植物公园火了,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这里的动物们也成为了明星,福利待遇也提升了。“雪饼猴”扮演者王铁柱每天都会在直播间不遗余力推介:“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大美吉林!大美长春!”

与长春动植物公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莲花岛影视文化休闲园。这里是一家以复古怀旧风格为基调的休闲园区,在2023年上演了大型室外抗战实景剧《抗联抗联》。在演员的带领下,游客们爬雪山、攻城堡……在演出中将自己带入烽火年代,与抗联战士共情,不觉间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很多观众被抗联故事打动,泪洒剧场。在今年,莲花岛又上新《莲花仙子传》剧目,以老年李绩回忆的叙事视角,将传说故事与实景演出相结合,通过歌舞演艺、水幕光影、烟火特效等方式,营造“此景只应天上有,湖光潋滟百媚生”的视听效果,呈现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传奇。今年五一期间,莲花岛入园人数再创新高,五天入园5.03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44.5万元。

长春莲花岛影视文化休闲园《抗联抗联》演出。

音乐节则是另一张“流量王牌”。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音乐节已从单纯的演出活动升级为城市发展的“流量密码”。连续5年成功举办长春禧都音乐节,在5月31日、6月1日两天共接待8万名观众,其中外地乐迷占比65%。演出票房2600万元,带动相关消费约1.5亿多元。5月23日至25日举办的哦啦音乐节共接待全国乐迷超10万人,带动相关消费1.94亿元。

这些音乐节不仅是演出舞台,更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数据显示,禧都音乐节期间,外地乐迷在长餐饮、住宿、购物消费占比超70%,让“听音乐节”与“游长春”深度绑定。

2025长春禧都音乐节现场。

长春文旅始终以“人”为核心,打造覆盖各年龄段的文化体验。动植物公园的西游IP,让老人重温童年、孩子感受经典;北京大街的诗歌书店里,00后用说唱演绎古诗,60后分享长春往事。这种全龄段共鸣,既留住了本地人的乡愁,也让外地人读懂了长春的温度。

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7亿人次、旅游总花费3000亿元,分别增长15%、24%,文旅产业的火爆可见一斑。而这些IP创新项目,无疑成为拉动数据增长的关键引擎。

工业遗产:从废厂房到文旅地标

作为“共和国长子”,工业是长春的荣光。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工业产业也在更换赛道,厂房也因此闲置。长春没有将工业遗产束之高阁,而是以“保护性改造”赋予其新生,让冰冷的厂房成为承载记忆与活力的空间。

长春拖拉机厂有着40多年生产拖拉机的历史,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轮式拖拉机生产基地。长拖1958文创园则在拖拉机厂旧址上,将生锈的机床改造成雕塑,将巨大的厂房变为文创工作室与艺术展厅,工业硬核与文艺柔性在此碰撞出独特魅力。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位于亚泰大街与净水路交汇处附近,是工业遗迹保护与改造的城市更新的设计运营项目,原为长春市第一净水厂,始建于1932年,拥有80年长春市供水文化印记和30万方城市腹地稀缺生态绿地,是弥足珍贵的工业遗迹。现在,这座近百年历史的净水厂变身水文化生态园,成为周边最具活力的社区公园。

有着80年建厂史的长影,将老厂区改造成为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成为市民和游客追寻光影记忆的打卡点。此外,长春还有一汽老厂区,这里的红房子也是颇具特色。当地对其进行了保护修缮,留下城市记忆。

当前,长春深挖“汽车城”“电影城”的基因,让文旅产品带着鲜明的城市印记。长影旧址博物馆还原摄影棚场景,让游客体验电影制作全过程;正在建设的一汽博物馆将通过实物、多媒体、互动体验,构建起汽车文化的完整叙事;甚至水文化生态园、长拖文创园的零件,都被转化为文创产品,成为可带走的“工业记忆”。

长春也在规划推动改造一批工业遗产,基本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致力于打造国内寒冷地区人居环境“创新样板社区”和世界级人文艺术街区。

历史街区:从城市记忆到生活秀场

7月5日的长春新民大街,以特色巡游、互动演绎、新民市集、集章打卡等为内容的“新民漫游计划”,将这里打造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剧场”。

7月5日,新民大街举办的“新民漫游计划”。

200多米长的巡游队伍如一条绚丽的彩带贯穿街区,四大主题巡游带领市民游客穿越时光隧道。在历史文化主题巡游中,从辽金文化的神秘,到旗袍丽人的风韵,从《人世间》的温情感动,到“先生向北”的儒雅风范,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迪斯科热潮,让市民游客大饱眼福。

在地文化巡游中,红旗国礼车队、文化主题漫游巴士、长春市动植物公园NPC、中泰海洋巡游队依次走上街头,汽车、航空、电影、人参、梅花鹿等蕴含长春城市印记的主题花车,组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述说着独属于长春的文化故事。

7月5日,新民大街“新民漫游计划”中的阿那亚巡游空。

阿那亚巡游空降长春,完成东北首秀。为街头注入了魔幻色彩,瞬间点燃观众热情。巨型金属飞艇花车张开硕大双翼,有的花车像机械章鱼的触须随着音乐律动,有的镶嵌硕大反光镜,展现出令人眩目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令人惊叹的是压轴的“飞艇”花车。巨型花车缓缓驶过,头戴翎羽的舞者,身穿机甲的NPC,踩着高跷俯身与路人击掌,把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7月5日,新民大街举办的“新民漫游计划”。

在现场观看巡游活动的长春市民宋美儒说,改造后的新民大街绿化更美了,视野更宽阔,游览起来更舒心,而在历史文化街区看巡游活动,体验感非常强。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王新英是土生土长的长春人,曾成功推动新民大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看到全新亮相的新民大街,他颇为欣慰。

“新民大街是老建筑与新生活的衔接桥梁,而这个衔接的纽带就是市民游客的需求。”王新英说,改造后更贴合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的需求,新增商业业态丰富了现代化文旅体验。新民大街正朝着“城市会客厅”方向发展,开街不仅是它新功能、新身份的起点,更让它此后能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当中。

除了新民大街、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之外,长春还在集中修缮保护丰乐剧场、东本愿寺、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官邸等历史建筑,并计划在其中植入咖啡馆、音乐厅、美术馆等生活业态,让历史建筑融入现代生活。

“新民大街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存在,每一处街区背后的岁月,都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背景和空间。”吉林省非物质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曹保明说,长春的历史建筑承载着近 100 年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其留存的建筑等有形文化符号及背后的故事,是城市珍贵的文化遗产,开街是对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打捞。

振兴实效:从流量热度到发展动能

长春文旅的方法论核心在于抓住了“工业基因”这一独特禀赋,实现了工业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既让工业遗产“活起来”,又让文旅产品“有灵魂”。

长春工业遗产为文旅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场景。长拖1958文创园的厂房结构,天然适合举办艺术展览与创意市集;水文化生态园的高大车间,为沉浸式戏剧提供了“自带历史感”的舞台;一汽生产线开放工业旅游,让游客亲眼见证汽车组装过程,这种“硬核体验”成为长春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旅标签。

2025长春禧都音乐节现场。

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期间,长春市共接待游客498.2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8.06%;实现旅游收入45.11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6.72%;2023年,长春市接待游客1.47亿人次,同比增长161.74%,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45.17%;实现旅游总收入2411.09亿元,同比增长208.56%,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0.02%;2024年,长春市接待游客1.7亿人次、旅游总花费3000亿元,分别增长15%、24%;今年一季度,文旅经济延续强势,游客量、消费额同比增长超36%、17%,成为拉动消费的“主引擎”。

文旅不仅带来短期消费,更推动城市长期发展。音乐节、西游IP吸引的外地游客中,不少人纷纷表示“因文旅爱上长春”;新民大街、长拖文创园的改造,让老城区焕发活力。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长春,焕新城市活力。5月,央视财经频道《美好生活大调查》结果出炉,在都市引力榜TOP10中,长春赫然在列,与北京、成都等热门城市一同上榜。

改造后的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改造后的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在保护中更好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在利用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保护,彰显“长春就是长春”的城市特色。讲好长春故事,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长春的文旅破圈,从来不是对 “工业长子”身份的割裂,而是一场对城市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从“雪饼猴”的直播间里飘出的 “大美长春”,到长拖 1958 文创园机床雕塑折射的工业荣光;从新民大街巡游队伍中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响,到音乐节现场年轻人为城市呐喊的热忱——这座城市用“保护与活化共生”的智慧,让冰冷的厂房长出文艺的新绿,让历史街区流淌着生活的烟火。

这不仅是文旅数据的攀升,更是一座城市对 “如何与过去对话、向未来招手” 的深刻作答:当工业遗产不再是“锈带”的符号,当历史街区成为“没有围墙的剧场”,当每一处文化地标都能同时承载记忆与活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便有了最动人的注脚——它告诉世界,真正的城市魅力,从来不在于复刻他人的模板,而在于把自己的故事讲得透彻、活得精彩。长春的实践,正是对 “文化自信” 最生动的诠释:尊重历史者,终将被历史馈赠;拥抱生活者,必将为生活所成就。

游客改造后的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