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力量赋能,中医药文创“潮”起来  ——吉林省第二届中医药文创大赛侧记

年轻力量赋能,中医药文创“潮”起来 ——吉林省第二届中医药文创大赛侧记

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王振东/图

当千年中医药文化遇上现代潮流设计,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吉林省第二届中医药文创大赛给出了精彩答案。

本届大赛自4月23日启动以来,便吸引了省内外文创爱好者的踊跃参与,320余件作品入围初赛,这些作品涵盖了中医院所、高校、独立设计师团队等多领域创作者,充分展现了中医药文创的多元与活力。

创作者的作品既有以吉林道地药材人参、鹿茸、蛤蟆油、灵芝为灵感的系列IP形象设计,也有用中药材元素制作的香囊、驱蚊香包、手机壳、冰箱贴等日常用品。比如,“长白药香”中药文创礼盒,精选长白山道地药材,将驱虫膏与天然香氛系统相结合;“草木皂集”则承袭《本草纲目》等千年药典智慧,精选长白山人参、松原金银花等药材,以古法冷制皂工艺封存草木精粹,让日常清洁升华为“净、养、疗”三合一的东方疗愈仪式。

这些作品打破了人们对中医药的传统认知,让中医药以更加时尚、亲民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真正实现了从“药罐子”到“潮玩子”的转变。

在本届大赛中,年轻创作者们成为了主力军,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和才华,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的牛一婷,以中国古代簪花艺术为底蕴,融合中医智慧与非遗工艺,打造出“愈骨簪华·恒骨方手工中药两生簪”。她选取长白山腹地和吉林道地药材,如人参、玫瑰花、茯苓等十余种药材,将其天然色泽与独特纹理融入簪花设计,不仅使其成为一件精美的发饰,更让中医药文化以可视、可闻、可感的方式触达人心。牛一婷表示,作为年轻一代的医务工作者,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医药。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中药学院的贾啸涵则将人参与八段锦结合,设计出“小奶参八段锦分段动作盲盒”。他把人参做成拟人化形象,再与八段锦的分段动作相结合,以盲盒的形式呈现,既有趣又富有创意。贾啸涵认为,年轻人应该用新的眼光和方式讲述中医药故事,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中医药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还有来自长春科技学院的董鹏鑫团队,凭借对学校与长白山合作的了解以及对长白山野生资源的关注,创作了“长白药香”中药文创礼盒。尽管在制作过程中面临资金和工艺不够精炼等困难,但他们依然坚持下来,并认为年轻一代在传承中药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同时年轻也是他们不断学习和传播中药文化的优势。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团队几经打磨,创作出“九种体质人参药膳”,以吉林长白山人参为核心,配伍药食同源道地药材,打造中国首款 "辨证施膳"的九种体质人参药膳。让"千人一方"的传统滋补升级为 "一体质一参方" 的科学养生,以舌尖上的药香唤醒身体自愈力。团队成员薛富铭说,通过文创的语言,让受众更容易理解中医药知识,从而对产品产生认同并接受。

这些年轻创作者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中医药文化,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医药文创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次大赛的评委们从文化内涵、创意设计、工艺水平、市场价值等维度进行专业评审,最终评选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其中,“九种体质人参药膳系列产品”获得一等奖,“愈骨簪华·恒骨方手工中药两生簪”“草木皂集”等作品也分获二等奖、三等奖以及其他各类奖项。这些获奖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创意设计,还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有望实现产业化转化。

获得一等奖的“九种体质人参药膳”系列产品,目前在与食品公司洽谈转化事宜,未来有望让更多人通过品尝药膳,了解和受益于中医药文化。

评审专家、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振权表示,这些文创作品让药材从“药屉”走向“生活”,是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它们不仅实现了中医药从“治病”到“融入生活”的场景延伸,还契合了国家关于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要求,对构建中医药文化自信、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副院长黎明全也认为,文创作品大赛激活了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未来医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构建常态化、多元化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惠民服务体系,助力吉林省打造中医药强省,让中医药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文化自觉与生活方式。

吉林省第二届中医药文创大赛的成功举办,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年轻力量的积极参与让中医药文创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医药文化正以更加时尚、多元的姿态“破圈”传播,为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