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8月等长春,暑气已消,秋意渐浓。夜幕降临,位于长春新民大街等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门前坐满了人。一块银幕,一台电影机,将《英雄儿女》的画面投射在夏夜的微风里。
来长春旅游的游客肖捷,20年前曾经在长春读大学,如今返回“第二故乡”,在历史文化街区看看露天电影,他感觉“太好了”,孩子们也觉得新奇,“和影院里感觉完全不一样,好像回到来童年”。
长春新民大街老电影放送现场。董梁/摄
这只是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一个普通场景。不仅在新民大街、在文化广场、万象城、肆季南河等地,电影被搬到了街头、景区,与民同乐。8月23日至28日,这座“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城市再次被电影星光点亮。
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长影建厂80周年,本届电影节不仅是华语电影的盛会,更成为观察电影与城市共生关系的鲜活样本。
历史的厚度:老厂房的新生机
长春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开创了人民电影的多个第一,奠定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基础。其创作的《白毛女》《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作品,不仅塑造了数代人的集体记忆,更深刻承载了时代精神与红色基因。长影代表着中国电影一段辉煌的历史,其积淀的艺术传统和创作精神,至今仍是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
正在暑期,长影旧址博物馆内,游客络绎不绝。高峰时期,这里每天接待近万人次。珍贵的影视资料、经典电影原声、充满年代感的海报,让游客感受老电影中的流金岁月。
第二十届长春电影节期间,长影集团在新民大街举办的光影市集活动。董梁/摄
本届电影节期间,长影推出了五大特色活动,包括电影交响音乐会、纪录电影《被遗忘的将军》开机仪式等,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命力。
历史不只是用来怀念的。长影集团董事长庄严介绍,围绕建厂80周年,长影推出一批重点影片,包括已经上映的《戏台》《长安的荔枝》和即将上映的《东极岛》《731》《生还》等。同时,长影旧址博物馆打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电影事业的奋斗历程展区、田华艺术馆和赵一曼纪念馆临展馆等三个全新展区。
城市的温度:大街小巷化身电影片场
电影节期间,长春以新民大街这条“网红大街”为轴,打造了三大板块50余项特色文旅活动。“电影长街”文旅嘉年华、“清爽之约”电影消夏、“光影长春”电影惠民系列活动,让游客和市民沉浸式感受电影之城的魅力。
第二十届长春电影节期间,长影集团在新民大街举办的光影市集活动。董梁/摄
新民大街的浓荫之下,光影重塑着这条历史文化老街的风貌。自7月5日开街便广受赞誉的这条大街,在电影节期间成为了沉浸式电影体验的主舞台。8月7日至27日,“长影记忆”露天电影展映周在这里启幕,《白毛女》《上甘岭》等经典影片重现银幕。从8月20日起,“胶片时光”电影海报艺术长廊沿街铺展,老海报里的长春故事随参观者的步履徐徐展开。
第二十届长春电影节期间,长影集团在新民大街举办的光影市集活动。董梁/摄
跟着《末代皇帝》逛伪满皇宫博物院,在《人世间》取景地打卡54路有轨电车,感觉自己走进了电影里。网友分享的长春“追剧攻略”,正是电影节期间新推出的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的真实体验。
第二十届长春电影节期间,长影集团在新民大街举办的光影市集活动。董梁/摄
历史文化之旅串联新民大街、伪满皇宫博物院等经典取景地;产业文化之旅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一汽1号门;生态文化之旅引领游客漫步净月潭、伊通河。长春市文广旅局局长张辉勇介绍,今年升级了“长春影视打卡地图”,荟萃在长春取景的30部影视作品及50余处拍摄地信息。
在长春,经典的54路文旅专列变身为“光影专列”,车内《英雄儿女》道具与剧照错落陈列,限量版影视文创引人驻足。穿行于新民大街的春城漫游巴士上,电影文化讲解与建筑互动项目同步开启,让乘客在移动中触摸城市的光影记忆。
产业的力度:从“取景地”到“内容源”
文旅融合释放的深层活力,在产业层面的升级中持续显现。
在长春莲花岛影视休闲文化园内,实景剧演出引得观众连连叫好。景区也计划组建团队进军短剧创作,推动取景地从单纯的“打卡点”向内容“创作源”蜕变。长影乐团推出“周周交响乐”常态化演出,涵养着城市的艺术土壤。
本地政策支持也在为影视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暖流。长春净月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丁慧东介绍,政府对入驻影视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外景搭建补助政策。新出台的《关于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补充意见》实施细则,包含11条具体支持措施,涵盖剧本创作、拍摄补助、平台建设、出海奖励等多个方面。
“政策发布以来,长春净月高新区新引进影视企业达54家,18个影视剧项目在吉林省开机拍摄,200余部以净月区为主要取景地的网络微短剧完成摄制。”丁慧东说。
长双公路旁边,总投资50亿元的方特电影主题乐园正在加速建设,未来AR、VR技术将让游客沉浸式“穿越”进电影世界。而“光影专列”“胶片时光长廊”等三十余个文旅项目的推进,正共同构建起长春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坚实骨架。
吉林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张志伟表示,以市场化方式推动长影集团改革创新、振兴发展、做大做强,加快推进长影博物馆延展馆改造提升、长影电影资料馆建设,更好地激活影像、实物资料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支持民营影视企业加快发展,着力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民营影视企业。深化院线改革和资源整合,鼓励高端影院和个性化影院建设。
未来的维度:打造永不落幕的电影片场
盛宴终将落幕,但电影与长春的故事还在继续。
位于净月高新区内的长春国际影都初具规模。这里既有仿古建筑群满足年代剧拍摄需求,也有亚洲领先的数字影棚集群。
完善的配套设施、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影视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许多电影项目选择在长春拍摄、制作,带动了本地电影产业链的发展,从编剧、拍摄到后期制作、发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张志伟表示,吉林省将培育“电影+”新型业态,打造电影消费新空间。传承电影文化基因,深入发掘、充分利用长春市特色电影文化,培育独特文化气质,擦亮“电影之城”的文化底色。
未来的长春,不再满足于只是电影的取景地,更要成为内容的策源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创作,从提供场地到产出故事,长春正在尝试完成这一关键跃迁。
新民大街的老建筑变成了打卡地,露天电影院搬到了家门口,创作者们正在影棚内创作新作品……在长春,电影与城市的关系变得更加密不可分。历史的胶片沉淀为文化灵魂,当下的活动激活了消费市场,而未来的规划则勾勒出产业蓝图。
长春的实践表明,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强大的城市更新和产业发展引擎。电影摇篮之城正在凭借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实现华丽转型。当金鹿奖杯闪耀之时,长春撬动的不仅是电影产业的未来,更是一座城市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