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在镇赉县,经过盐碱地综合治理土地上生长的玉米、水稻、茭白、甜菜等作物生机勃勃,“稻蟹共养”等生态农业效益初显。
近年来,镇赉县与吉林协联等企业深度合作,试验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排盐、改土、培肥、创环境、调生态”为一体的旱田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吉林省苏打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与培肥试验站相继落户镇赉,盐碱地治理旱田、水田治理模式齐发力。而茭白、小龙虾、大闸蟹等南方特色农产品成功“北移”扎根镇赉,也为盐碱地生物改良开辟全新路径。
对白城来讲,大规模开展盐碱地旱田治理意义重大。
开发旱田更具现实紧迫性。从发展基础看,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88万亩,玉米占比64%,旱田种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粮食作物产量看,旱田粮食作物占比68%,贡献度更高。目前,全市可开发利用盐碱地347万亩、占全省的80%,综合考量地块大小、水源条件等因素,改造旱田更具比较优势。特别是白城作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集中连片区、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后备区、全省增产200亿斤粮食主体功能区,实现2030年增粮30亿斤目标,必须坚定不移抓旱田、提产能。
开发旱田更具成本优势。相比水田治理模式,盐碱旱田开发,既无需建设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必建设承泄区进行退水治理,从源头上规避了供水、排水、退水等治理难题,大幅降低了治理成本。
开发旱田更能有效满足玉米及秸秆本地消纳需求。玉米及秸秆是重要工业原料,本地需求量大。近年来,白城市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引进落地了梅花、协联等龙头企业。全部竣工投产后,年可消纳玉米420万吨,超出本地玉米商品粮产量220万吨。同时,白城正加快推动绿氢化工产业发展。未来五年,开展绿电耦合生物质制绿色甲醇,需玉米秸秆1000万吨。
8月22日至23日,在镇赉县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旱田治理镇赉模式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苏打盐碱地资源旱田综合开发利用领域的前沿科技、创新模式与未来路径展开探讨,为白城盐碱地治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真知灼见。
白城市将继续完善提升盐碱地旱田治理“镇赉模式”,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盐碱地旱田规模化治理,探索推行“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实施模式,抓实盐碱地治理专业人才“引育留用”,做好盐碱地旱作特色农业大文章,为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贡献更多力量。(张磊 刘一潼)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