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秋天不囤松,冬天饿空空。
当松鼠还在为一颗松子打架时,梅河人已经用破壳机承包了全球90%的松子加工设备——这才是真正的“囤货王者”。
这个连松鼠都要“认输”的东北小城,不仅不是松子产区,还拿下了“全球松子产业之都”的称号,包揽全球超70%的松子加工集散生意。
9月7日至9日,中国—吉林梅河新区(国际)松子大会将启幕,这场以“松韵梅城,香飘世界”为主题的盛会,正藏着梅河人把“小松子”做成“大产业”的秘密。
一颗颗小小的松子,在吉林省梅河口市经历了从“小铁锤”手工脱壳到现代化生产的蜕变,让这个并非松子产区的地方赢得了“全球松子产业之都”的美誉。
“无中生有”的产业奇迹
梅河口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区过渡地带,是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埠重镇。上世纪70年代末,勤劳质朴的梅河人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发现了“小松子”的“大商机”。
手工匠人用“小铁锤”进行脱壳,积累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松子产业从作坊式加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逐步形成了覆盖筛选、脱壳、烘干到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
非产区成为全球中心
令人惊讶的是,梅河口并非松子产区,却成为了全球松子产业的核心。这背后有其历史与区位原因。
梅河口位于中国与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上,素有“长白山门户”之称,这里自古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被誉为“小奉天”。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梅河设有土产、外贸等7个二级批发站,形成了长白山特色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朝鲜、巴基斯坦以及阿富汗等地拥有丰富的红松林及野生松林资源,松子产量丰富,但加工能力弱且本地消费市场不大。
梅河人把握这一商机,将全球各地的松子收购回来,经过加工后,再销售到全世界。
全球70%的松子在这里集散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梅河口松子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产业集聚优势。
全市果仁加工企业已达300余户,可对红松、雪松、华山松、马尾松、云南松、巴基斯坦乔松等多个品种松子及核桃仁、葵花子仁、白瓜子仁等进行精深加工。
这里的集散量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产品远销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日本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破壳机、扒皮机等前端设备生产制造占全球市场90%以上。
“梅河口松子精神”成就产业传奇
梅河口松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企业家们的奋斗精神。梅河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松子产业,将其纳入全市主导产业体系,成立专班推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果仁产业园区,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
当地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政企早餐会等渠道实时了解企业诉求,建立清单化服务机制,创新“无感监管”模式,严查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让企业安心生产经营。
同时,强化科技与产业链支撑,深化与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松子油、松子酒、松子饮料、松子保健品等),探索松子壳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完善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国际松子大会搭建全球平台
举办中国—吉林梅河新区(国际)松子大会,是梅河口市推动松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大会包括开幕式和巡馆两个主体活动,以及国际松子产业经贸交流会,松子产业金融服务对接工作会议,海关、税务、保险政策解读会议,松子美食品鉴会等平行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梅河口市东北不夜城、知北村、海龙湖等景区将同步开展松子美食展等配套活动,让参与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体验当地的文旅魅力。
从一把小铁锤起步,到如今全球70%的松子加工集散中心,梅河口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书写了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