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文、图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以创新理念和科技手段激活红色资源,构建起以“人民英雄杨靖宇百米长卷展示馆”为载体的“五维融合”思政教育体系,实现了红色基因传承与职业教育目标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数字科技特色的思政育人新路径。
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校长闻姝清教授强调:“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大国工匠,更是胸怀家国的时代新人。”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将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需求作为办学核心,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系统性打造沉浸式、数字化、互动型的红色教育综合体。依托著名画家赵明仁创作的《人民英雄杨靖宇》百米长卷,学校组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运用虚拟现实、动态渲染等数字技术,对抗联战士雪地作战、智斗敌军等历史场景进行还原与再创作。
配合LED大屏背景渲染和声光电综合效果,参观者可以“穿越”至东北林海雪原,切身感受“零下四十度坚守”“草根棉絮充饥”的英雄壮举。此外,学校还配套开发系列线上微课,通过云展馆、短视频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使抗联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学校创新实施“场馆即课堂”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结合长卷内容讲授专题思政课,同步推出“写给杨靖宇将军、少年铁血队的一封信”“穿越时空的对话”等互动环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手写书信等方式与历史对话,使红色教育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鸣。“通过这样的教育形式,帮助学生真正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每一步,让理想信念扎根心底。”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耀芬介绍,积极推动学生从“受教育者”转变为“传播者”。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英雄、摸得着历史”的沉浸式场景中感受精神力量。
学校特聘杨靖宇将军嫡孙马继志先生和长卷创作者赵明仁先生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家族记忆与艺术创作的交织,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英雄精神的温度。学生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传播,组建学生讲解团与抗联故事宣讲队,累计完成校内外讲解四十余场,真正实现了从“观众”到“主角”的身份转变。
作为一所以数字科技为特色的职业院校,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长卷展馆打造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数字媒体类专业学生依托真实项目,完成长卷动态化开发、展馆数字化改造等实践任务,累计立项17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项目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悟”,专业技能与精神素养同步提升。
自开放以来,展示馆已接待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生等各类团体超3000人次,逐步成为区域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学校配合吉林教育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热血》也已播出,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该馆正参评长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来将进一步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构建更加开放的教育共同体。
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解双箭表示:“学校将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抗战精神照亮学子信念之路,引导他们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以“科技+红色教育”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思政教育边界,通过系统化设计、数字化呈现、沉浸式体验与社会化协同,构建起“历史可触摸、精神可传承、未来可创造”的立体化教育生态。这一实践不仅为职业院校红色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新范式,更深刻体现了高校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