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战鹰呼啸,划破长空。
长春城西大房身机场,一架架教练机依次升空,在蔚蓝天幕上划出优美的弧线。飞行员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进行紧张演练。
9月19日至23日,这里将成为全国航空爱好者和游客瞩目的焦点,预计将吸引百万观众到场,共襄蓝天盛宴。
空军航空大学飞行训练。图片来源:空军航空大学招生简章
这座北国春城,自共和国诞生之初就与飞行结下不解之缘。
从东北老航校到“吉林一号”,从培养飞行员到制造商业卫星,长春用七十余载光阴,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蓝天史诗。
飞行的基因
“先办航校、再建空军。”1949年3月,东北老航校从牡丹江迁至长春。学校的骨干力量陆续输送到全军7所航空学校及其他相关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空军的摇篮”。
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飞行人才为主体,航空飞行指挥与航空工程技术专业兼容的综合性军事高等学府,空军航空大学74年来为部队输送了大量军事航空人才。众多学员成长为共和国将军,涌现出以“八一勋章”获得者景海鹏、“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以及“时代楷模”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郝井文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
空军航空大学校园一景。图片来源:空军航空大学招生简章
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学员。图片来源:空军航空大学招生简章
这里不仅是飞行员的摇篮,更是航天员的成长沃土。
先后有32位航天员从这里走出,包括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等一大批英模人物,都曾在此求学深造。
与此同时,另一项支撑航空事业的重要基础研究在长春悄然生根。
1952年1月,王大珩带着1400万斤小米的经费,在这片黑土地上开启了光学事业的拓荒之旅。在龚祖同、王大珩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初创团队用双手和报国之心,熔制成功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此后陆续诞生的光学“八大件”,奠定了中国光学的基石。
从第一台光栅刻划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到服务“两弹一星”的高速摄影机、新一代离轴三反相机,一系列“从0到1”的关键设备,为飞行器装上了“火眼金睛”。长春光机所研发的高分辨率航天相机、火星高分辨率相机先后搭载神舟五号和天问一号,飞向浩瀚太空。
飞行的力量
长春新区明溪之畔,长光卫星车间内,一颗颗卫星正在完成总装。经过十余年技术积累和迭代,该公司已形成成熟的研发体系,在不断提升卫星功能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制造成本。
截至目前,长光卫星通过25次成功发射,累计将140颗组网卫星送入太空。“吉林一号”星座已具备全球一年覆盖6次、全国半月覆盖1次的能力,为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
长光卫星研制的历代“吉林一号”模型。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星地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技术的持续突破,更彰显了长光卫星在航天领域的创新实力。
在无人机领域,长光博翔公司生产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采用全球首创气动布局,在航时、载重、抗风能力等核心性能指标上表现突出。该产品具有高安全、强抗风、高机动等特点,可以应用于电力巡检、应急救援、测绘安防等领域。
长光宇航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则专注于航空航天配套任务,其研制的复合材料高分辨率相机结构助力“天问一号高分相机”成功拍摄清晰火星影像,复合材料发动机机架保障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的成功着陆。
飞行的梦想
随着低空经济兴起,作为长春市低空经济核心区——净月高新区正在积极推动无人机物流配送、空中观光游览等新业态发展。
位于净月高新区的长春市低空飞行服务指挥中心,通过大屏实时呈现城市空域动态,可对低空飞行器开展登记、授权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空域划设、航路规划及“一站式”服务管控。目前已试点净月潭无人机全自动调度,布设城市巡检、物流配送等编码航线,实时监控无人机状态,保障多机协同作业。
净月高新区同步建成北斗低空编码中心,将空域精细划分至厘米级,已完成建成区98平方公里地理数据划设,未来将实现全市空域“一张图、一张网”管理。
亿航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净月潭试飞。图片来源:净月高新区
在场景创新方面,试点小区已实现无人机-无人车-机器狗协同物流配送;布设6部宝莲灯无人机巢,开创“巡检发现+综治处理+复查”新模式。
多元布局上,净月高新区联合企业建设低轨卫星“测控数传”一体站,“净月一号”“净月二号”卫星已入轨,服务智慧旅游、灾害预警等场景;与中国联通合资打造“低空智联高寒地区试验场”,具备多类检测功能。
净月高新区正在低空经济领域持续抢占先机,推动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变革。
飞行的未来
金秋九月,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将再次迎来蓝天盛会。235.8万平方米的展场上,“八一”“红鹰”“天之翼”表演队将献上精彩表演。
歼-20首次静态展示,轰炸机编队首次安排通场。209家参展单位将集中展示尖端装备、产业生态和航空文化,航空工业、中国航发、长光卫星等央企、国企和省内外重点民营企业将齐聚一堂。
长春航空文化展示中心。凤凰网吉林 王诗雨/摄
长春的目标是要让航空博览城不仅是展场,更是“永不落幕的航空展”。这里规划了“一展、一园、一区”的整体布局:会展功能区、蓝天公园生态核心、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共同构筑长春航空产业的新生态。
从第一炉光学玻璃到商业卫星星座,从培养飞行员到制造飞行器,长春用半个多世纪书写了一部飞行史诗。如今,这座北方城市正以全新的姿态,在蔚蓝天空中续写新的篇章。
飞行,是长春的基因,更是长春的力量。
以航空航天产业为先导,长春正实现着从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化产业高地的华丽转身。光电信息产业产值突破900亿元,培育出2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汇聚10位两院院士、3000余名高级人才。这些数字见证着这座城市创新驱动的磅礴力量。
在航空航天产业的引领下,长春的振兴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得益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才活力持续迸发。长春正在书写着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生动答卷。
这片天空,永远向往那些勇于追梦的人;这座城市,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每一个飞翔的梦想都能落地生根,绽放光华。